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74

回帖

987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987
发表于 2024-7-27 14: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是江西各地博物馆中珍藏的数百面宋制饶州镜之一。该铜镜无论从造型还是铭文,都是宋代饶州铜镜最常见、最普通又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整体朴实无华,镜背十四字铭文,形似印章,内容不仅反映出宋时江西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还展现出江西民众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市井生活,透露了当时民众的审美情操。

一、饶州铜镜

(一)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

铜镜,即青铜镜,又称“照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铸造和使用历史。远古时,先民以水为镜;青铜冶炼技术发明后,又以铜盆装水,观容貌、正衣冠。先秦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打磨铜镜的技术,我国曾出土四千年前的铜镜。汉代以后,铜镜的铸造和使用逐渐普遍起来。到了宋代,饶州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铜镜制造中心之一,饶州生产的铜镜与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铜镜、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铜镜齐名,又以造型多样、实用性强、质量上乘等优点,广受民众称赞,备受市场的欢迎,远销全国各地。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6_图像_0003.jpg
图一  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图一)是北宋时期饶州铜镜的典型代表之一。铜镜整体呈正方形,边长18.9厘米,厚度达到0.6厘米,镜面光亮照人,镜背素面,略有铜锈,中心处有一小钮,钮高0.5厘米,可用作提放铜镜,也可系绳绑在镜架上使用。铜镜通身无纹样装饰,仅四周边缘凸起,整体简洁朴素,是一件宋代普罗大众使用的“炼铜照子”的典型代表器物。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6_图像_0004.jpg
图二  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铭文(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镜背右侧刻有“饶州上巷周家小一哥炼铜照子记”铭文(图二)。铭文共14字,文字清晰,排列整齐,容易辨认,形似印章,内容指明了铜镜的产地饶州,铸造工匠是上巷周家小一。“哥”是北宋时民间对年轻男子的常用称呼。这句铭文既是工匠的款识,也是上巷周小一“照子”的商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宋饶州铜镜

在江西各地出土大量这一时期饶州生产的铜镜。从形状来看,有圆形、方形、桃形、葵形、钟形、盾形、亚形等,其中以方形、葵形数量居多;从大小来看,如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边长超过18厘米,是出土铜镜中面积相对较大的铜镜,多放置在房中台上,梳妆匀面时使用。部分铜镜仅有手掌大小,便于携带,随时可以使用,可在外出整理妆容时使用。一些镜面小的镜子,还配有镜柄把手,使用时端握镜柄,更加便捷。饶州铜镜重视实用性,出土铜镜整体呈现出古朴大气、庄重敦厚之感。这种特点,一方面由原料青铜造就,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工艺与审美。

镜面要用来映照面容,只能追求实用性,镜背方寸之间成为展现审美情趣之地。有的镜背镌刻铭文,记录下工匠名姓,成就自家品牌;或以花鸟鱼虫等作为装饰,雍容华贵;或不作装饰,光滑平整,突显古朴大气。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6_图像_0001.jpg
图三  宋饶州周小一家炼铜照子菱形镜(上饶市博物馆藏)

在各地出土文物中,类似于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这样镜背镌刻商家名姓的铜镜,数量不在少数。如上饶市博物馆珍藏的同为周小一铸造的菱形镜(图三),这枚菱形镜直径13.5厘米,厚度0.3厘米,也属于镜面相对较大的铜镜。除外形从方形变为菱形外,其他特色基本与周小一哥方形铜镜相似,如镜背的铜钮以及镌刻文字“饶州上巷周小一炼铜照子”。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6_图像_0002.jpg
图四  宋饶州周小一哥桃形铜镜(鄱阳湖博物馆藏)

类似的还有一件珍藏于鄱阳湖博物馆的桃形铜镜(图四),长10厘米,宽9.5厘米,厚0.6厘米,相比周小一哥方形铜镜和菱形铜镜,镜面相对较小。镜背中心亦有铜钮,便于提放。镜背左侧阳铸铭文“饶州上巷周小一哥炼照铜镜”,铭文立体清晰。这面铜镜的最大特点在于造型,在现今已出土铜镜中,桃形数量相对稀少。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具吉祥意象的形象。在神话传说中,桃常常伴随着神仙一同出现。像是夸父逐日中,临死前夸父就将手中神杖抛向天空,化作桃林,结出仙果—— 桃。还有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寿星形象,拐杖上挂着仙桃,又将桃与长寿联系起来。桃作为文化意象,被赋予了多子、长寿、富贵、吉祥等多重含义。桃形铜镜极有可能借用了这种象征意义,是为古人精神在物质上的一种投射,也是使用者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期望。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7_图像_0002.jpg
图五  宋团花纹葵形铜镜 (萍乡博物馆藏)

萍乡博物馆收藏的“宋团花纹葵形铜镜” (图五),直径14厘米,厚0.3厘米,镜背以一个大圆圈划出装饰区域,圆圈内又设有六个双线小圆圈,双线圆圈中的四个以龙、鸟等动物为装饰,另有两个圆圈内装饰有花朵。上饶市博物馆收藏的“宋代仙人讲道带柄镜”(图六),镜背呈现出一幅仙人讲道图,人物神态清晰,仙人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盘坐于树下,头顶树木枝繁叶茂。镜面直径14.3厘米,柄长11.2厘米,厚0.3厘米。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2_图像_0001.jpg
图六 宋代仙人讲道带柄镜(上饶市博物馆藏)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

历史上,江西铜矿、锡矿、银矿等矿藏丰富,采矿、冶铸事业起步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汉代,江西境内的铜镜使用已经较为普遍。20世纪50至70年代,江西省各地陆续出土了一批汉代铜镜。这些铜镜大多为圆形,镜背装饰华丽,且纹饰种类多样,工艺繁琐,常见的有草叶纹、星云纹、禽兽纹等,部分铜镜镜背刻有铭文。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7_图像_0001.jpg
图七  东汉二姓合好铭禽兽纹铜镜 (江西省博物馆藏)

珍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东汉二姓合好铭禽兽纹铜镜”(图七),圆形,直径达22.7厘米,缘厚0.8厘米。镜背中心有一圆形镜钮,钮外有一圈龙虎对峙的纹饰,第二圈以短线纹配合珠纹环绕装饰,第三圈内铸有青龙、白虎、朱雀、双角兽与鸟、二羽射猎,虎头与鸟等禽兽纹。各类禽兽栩栩如生,十分精致。最外一圈刻有铭文“二姓合好,如胶似漆。女贞男贞,子孙充实。奴婢百人,牛马千匹。夫妇相目,不□□□。良月吉日,造此信物”。最外一圈边缘又装饰有精美纹饰,通过日月纹和二枚五铢钱纹,将装饰分为四个区域,有大象、蛇、鱼等动物以及人物斗兽、羽人乘舟等。铭文辞藻华丽,内容详实,纹饰工艺精湛,铸造禽兽多被赋予祥瑞之意。根据铭文内容可知,这件铜镜是专为婚嫁铸造的,有可能是东汉贵族女子的嫁妆。

类似铜镜在江西境内出土数量较多,镜背装饰内容复杂,花样繁多。有学者指出,此时江西的青铜冶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铜镜应是从其他区域流入。且东汉时,江西地区的开发程度有限,经济水平相对不高,如此精致的铜镜,应是贵族阶级的专属。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7_图像_0003.jpg
图八  唐炼形神冶铭八瑞兽纹铜镜 (江西省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江西的青铜冶铸业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饶州(今上饶市鄱阳县一带)已经是全国重要的青铜冶铸基地,铸钱业、铸镜业日益发达。这件“炼形神冶铭八瑞兽纹铜镜”(图八)是唐代江西铜镜的典型代表。铜镜为圆形,直径达到20.5厘米,缘厚1.5厘米。镜背中心同样有一镜钮,周围设有花瓣连珠座。外圈以八只猛兽环绕装饰,似虎、似狮、似狐、似豹,行走跳跃,飞腾挪移,动感十足。外环一圈饰有铭文, “炼形神冶,莹形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傅红,依绣晃,俱含影中”。外区以禽兽、花卉作为装饰。整体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之态。这也是唐代江西境内出土铜镜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二、铜镜与市井生活

铜镜在人们的生活中主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二是礼制上的主观要求。无论男子女子,在铜镜中照面,观察自己的面容、妆发、衣饰,是对自身的一种欣赏。封建礼制对妆容、衣冠的严格规定,对仪态姿势的要求,也需要铜镜的辅助。这种精神需求与礼制要求不仅仅是上流社会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蔚然,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4_图像_0001.jpg
图九 宋褐彩持镜青白釉女俑(江西省博物馆藏)

宋代,铜镜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日用品。尤其是女性对自身的装饰和美的追求,更让铜镜成为时刻握在手中、摆在房中的必需品。在江西省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有一件宋代褐彩持镜青白釉女俑(图九),女俑头上梳着双髻,身穿圆领长袍,双手持一面镜子,放在胸前,好像是在梳洗打扮后,手持镜子仔细端详妆容,若有所思。宋时,江西各地民众常以瓷制粉盒装盛贮存匀面化妆用的香粉,江西境内出土了大量的瓷制粉盒,如青白釉印花葵形粉盒(图十)和青白釉点彩粉盒(图十一)。二者皆釉质均匀,色彩柔和,做工精巧。强调实用的同时,又尽可能地在造型、色彩上展现美感。无论是铜镜还是粉盒,都给人一种将日常生活用品打造成艺术品之感。不难想象,宋代女性对镜梳头盘发,整理云鬓,佩戴簪环耳饰,从粉盒中取粉匀面化妆,在镜子中仔细端详自己的容貌,开始一天的生活。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4_图像_0002.jpg
图十 宋青白釉印花葵形粉盒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方寸间的鼎盛气象从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谈起_页面_7_图像_0004.jpg
图十一  宋青白釉点彩粉盒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三、方寸之间的鼎盛气象

(一)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江西丰富的矿藏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史料记载:“东南之郡……矿石云涌,炉炭之焰未之有熄”,与之相关的金属冶铸行业也随之兴起。饶州是当时江西重要的铜矿开采、冶铸中心之一, “饶、信之铜,积数千万”。饶州铜镜铸造行业的兴盛,在宋代主要表现为铜镜数量的增多。铜镜上的铭文如“宋饶州上巷周家小一哥炼铜照子记”,基本遵照了当时的铭文格式,即“地名+人名+照子(镜)”,同一时期的铜镜铭还有 “饶州萧家巷周小三炼铜照子”“饶州上巷李家青铜照子”“饶州叶家久 炼青铜照子”“饶州朝天门里周二家炼铜照子”“饶州上巷周小二家炼铜照子”等。从这些铭文中,可以推测当时的饶州城中,冶铸铜镜的手工工匠遍布饶州城大街小巷。尤其是“上巷周家小一”“上巷周小二家”“萧家巷周小三”这三位工匠,有学者推测,三人极有可能为亲兄弟,铸镜可能是家族世代安身立命的手艺,铸镜的工艺也可能是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
始于安史之乱的北民南迁,历经唐末五代之际已经成为一种移民趋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远离战乱的中原地区,社会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加之优渥的自然环境,吸引大量北民驻足定居。在这些移民中,不仅有自发逃难而来的手工艺人,还有随着世族大家自长安、洛阳等传统手工业相对发达地区迁来的工匠。来自长江以北地区的手工匠人入赣后,无疑为江西手工业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南北工艺的碰撞,虽未在史料上留下耀眼的火花,但细水长流的相伴相争,最终转化为互相吸收融合,成就了手工匠人的精湛手艺。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铜镜铸造技术始于商代,鼎盛于唐,至宋时已趋于衰落。“当时的制品,大都轻薄质次,且多为实用,而不尚花纹;已不是工艺的重点。”从整体上看,宋代饶州铜镜确也符合这一特点。但宋代饶州铜镜虽在花样纹饰上逐渐走向极简,但这样简素的铜镜造价更低,更适合消费水平有限的低收入市民阶层。笔者认为,手工业的繁荣不应仅局限在工艺上。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固然是繁荣的表现之一,但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应是手工业的发展繁荣的判断标准之一。铜镜通过市场走向寻常百姓家中,成为市民阶层也能享用的寻常物件。

(二)商品经济的兴盛

宋代,铜镜是饶州重要的商品。各地出现的饶州铜镜,向后世展现了当时市场流通的力量之大。唐时,大庾岭—赣江商道的水陆联合,优化了江西交通环境。作为这条贯通南北的重要运输线上的重要一环,江西成为福建、广东等省份的通达运河和物资运输的重要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大庾岭—赣江商道又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铜镜的商品属性在这一时期更重,饶州工匠面对的市场已经从国内开始扩大至全世界。

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激励着手工艺人的精益求精,而材料上的不足,又将手工艺人圈限在极为有限的发展空间之中。饶州工匠也在种种矛盾之中,寻找到了平衡之道。以简化工艺实现降低成本,以增加数量实现占领市场。铜镜的商品化、平民化之路的出发点是工匠以此获得利润、养家糊口,客观上推动了宋代江西手工业、商业的蓬勃发展。商业的兴盛又反哺手工匠人,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的钱财物资,逐渐过上富足的生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镜背上的铭文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前文所述,“饶州上巷周家小一哥炼铜照子记”既是匠人的款识,也是一种商标。这说明此时的饶州工匠不仅有了商标意识,还利用铭文将商标长期甚至是永久性保留下来。短短十四字的铭文,于当时是保护自身利益的商标,是让人口耳相传的广告,于后世又是重现有宋一代饶州工匠匠心精神与商业发展的重要物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方寸之间再现昔日赣地鼎盛气象。

透过宋饶州周小一哥方形铜镜,后世得以窥见宋代江西风貌。方寸之间折射出的是北宋时期江西稳定的社会环境,迅速发展的手工业、商业,大量增长的人口以及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在富足的物质基础上,江西文化日益兴盛,书院林立,文人荟萃,儒释道三家皆有发展,逐渐成为文章节义之邦,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绽放幽幽华光。
【作者:娄慧莹 管群 李文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