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5|回复: 2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究

[复制链接]

332

主题

58

回帖

739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739
发表于 2024-5-22 15: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铜镜是古人鉴容饰面的工具,自其诞生之后与人之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成为重要的生活同品和随葬品,春期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直至明清时期,绵延整个封建时期。铜镜不仅铸造精良,其背面纹饰和铭文更是丰富多彩、形态美观,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观念,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非常可靠的实物资料。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的繁荣时期,随着社会由战乱转向和平安定,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经济相较前代获得了空前发展,作为铜镜铸造的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既表现在铜镜铸造技术的提升,还表现在铜镜纹饰内容方面相比前代也更加华丽、丰富,逐渐具有了汉代铜镜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一些新镜类大量出现并流行开来,而星云纹镜就是其中镜式之一。

art0007150041.jpg
汉代 星云镜

星云纹镜又称百乳镜,钮座外围及边缘多饰一周内连弧纹,主纹以四个大乳钉为主,周围若干小乳钉,乳钉间用单线条或双线条勾连起来,状似云中星斗,故名星云纹镜。有些星云纹镜用天文星象构造图案,或用七星九暖中心镜钮,然后用云将其联系起来,从而构成星云图案。

在山东地区,截至目前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镜约有3000面,且大多出土于墓葬中,数量较多且纹饰丰富,但其中星云纹铜镜数量却很少,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和文章亦少。《鉴耀齐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铜镜研究》(以下简称《鉴耀齐鲁》)、《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两本著作是目前山东地区战国到汉代铜镜研究较为详细的专著,其中收录的战国到汉代各类铜镜共计1172面(《鉴耀齐鲁》收录488面,《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收录684面),这其中星云纹铜镜也仅有74面,另外202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著《昌邑辛置:2010—2013年墓葬发掘报告》,出土各类铜镜171面,其中星云纹铜镜仅有13面,加上其他文章所见,截至目前,共发现星云纹铜镜100面左右,综合占比仅有约8.6%。而在20世纪4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山东临淄陆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镜范,这些镜范按照纹饰主要有蟠螭纹镜范、草叶纹镜范(包括博局草叶纹)、双龙纹镜范、弦纹镜范四大类,星云纹镜的镜范在临淄齐故城仅出现1例。这都说明了星云纹铜镜在整个汉代尽管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十分流行的镜种。

一、纹饰分析

汉代星云纹铜镜全部为连峰镜钮,主题纹饰为数目不等的小乳钉且由单或双曲线相连。星云纹图案一般分为四组,其间有大乳钉四枚,其周围一般有八个小乳钉被交叉十字线四等分或饰以连珠纹,边缘亦作内向十六连弧纹,与钮座外的连弧纹相呼应。

根据星云纹镜的这些特征,通常以乳钉周围是否有连珠纹为依据,将其分为两大型,其下再根据纹饰差别进行细分。

A型:连峰式钮,圆钮座。座外为一周内向十六连弧纹,其外为星云纹带,以带座四乳钉配列四方,每乳间各有五个或七个小乳钉以曲线相连,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缘。根据乳钉之间小乳钉的数量又将其分为二式。

Ⅰ式:四个乳钉之间各有五个小乳钉。典例为临淄范家M277:2,连峰钮,钮外两周凸弦纹、一周内向十六连弧纹,其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饰主纹,主纹由四枚圆座乳钉分为四区每区内各有五枚弧线相连的乳钉,内向十六连弧纹缘,直径11厘米、厚0.2~0.5厘米(图一),该面铜镜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内外连弧纹之间的星云纹带由两周短斜线纹装饰,这在该式的其他铜镜中很少见,目前仅发现两面,另外一面是昌邑辛置M35:2,直径7厘米、缘厚0.35厘米(图二),相比前者体型较小且薄,较为少见。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2_图像_0001.jpg
图一 临淄范家墓地M277:2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2_图像_0002.jpg
图二 昌邑辛置M35:2

Ⅱ式:四个乳钉之间各有七个小乳钉。山东地区最早出现该镜式是1983年出土于临沂金雀山的M33:41,而典例应为青州戴家楼M69:2,连峰式钮,圆钮座,座外为内向连弧纹,其外为星云纹带,四个乳钉将星云纹带分为四个区,每乳间各有七个小乳钉以曲线相连,边为内向十六连弧纹,直径13.2厘米、边厚0.5厘米(图三);另外,寿光三元孙墓地M11:13,整个铜镜的纹饰与前者基本相同,但直径只有10厘米,而厚度仅有前者的一半即0.25厘米,是所有星云纹铜镜中最薄的镜子(图四);而蓬莱大迟家出土的一面该式星云纹镜(M5:2),直径只有7.5厘米,更是彰显了小巧玲珑的质感。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2_图像_0003.jpg
图三 青州戴家楼M69:2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2_图像_0004.jpg
图四 寿光三元孙M1:13

B型:该类型主要特征为,连峰式钮,圆钮座,钮外两周凸弦纹、一周内向十六连弧纹,内圈弦纹与外圈弦纹之间饰主纹,主纹由四枚八连珠纹底座的乳钉分为四区,每区内各有八枚弧线相连的乳钉,内向十六连弧纹缘。根据内外圈弦纹特征将其分为三式。

Ⅰ式:内圈凸弦纹,而外圈弦纹由短斜线组成。典例为临淄山王墓地M51:1,连峰钮,钮外两周凸弦纹和内向十六连弧纹。其外一周凸弦纹与一圈短斜线纹之间饰主纹,主纹被四枚八连珠纹底座大乳钉分为四区,每区由八枚弧线相连的乳钉构成,最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缘,直径15.3厘米、厚0.2~0.5厘米(图五)。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3_图像_0001.jpg
图五 临淄山王M51:1

Ⅱ式:内圈短斜线纹,而外圈为凸弦纹。典例为昌邑辛置M140:1,连峰钮,圆钮座,座上四短弧线与四外附三短竖线的内弧月牙纹相间环列,其外周内向十六连弧纹圈带,再外一周短斜线和凸弦纹组合纹带与一周凸弦纹间为主纹,四枚并蒂连珠座大乳钉分为四区,每区内各有弧线相连七枚小乳钉,内向十六连弧纹缘,直径10.5厘米、缘厚0.55厘米(图六)。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3_图像_0002.jpg
图六 昌邑辛置M140:1​

Ⅲ式:内外圈都为凸弦纹。典例为滕州东小宫M219:2,连峰钮,钮外两周凸弦纹、一周内向十六连弧纹,其外两周凸弦纹之间饰主纹,主纹由四枚八连珠纹底座的乳钉分四区,每区内各有七枚弧线相连的乳钉,内向十六连弧纹缘,直径12.5厘米、厚0.2~0.4厘米(图七)。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3_图像_0003.jpg
图七 滕州东小宫M219:2

基于以上对于星云纹铜镜的类型学分析,关于该镜式在山东地区的地域分布和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分析。

1.在地域分布上。有着明显地域性,在上文涉及到的所有100多面铜镜中,几乎全部出自鲁北和胶东地区,其中临淄出土了77面,占比77%。这与临淄是战国到汉代主要的铸镜中心不无关系,对于研究当时铜镜的生产和流通意义重大,也能彰显出当时临淄手工业制造技术发达和高超,同时表明当时齐国经济繁荣和影响之大。

2.关于流行年代。按照学者们既往的研究观点,一般认为,“星云纹镜是汉代流行的主要镜类之一,系由蟠螭纹渐次演变而成,小乳钉系蟠螭骨节变幻,云纹则为蟠螭体之化身……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和晚期”。

二、价值研究

早期的汉代铜镜纹饰以传承战国铜镜的风格为主。线条和样式相对简单,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繁荣,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大大增多,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铸造工艺上创新进步。

汉代星云纹铜镜纹饰及价值研...—以山东出土的部分铜镜为例_昝金国_页面_3_图像_0004.jpg
图八 星云纹铜镜制作复原图

1.表现手法更富于艺术性。星云纹镜的主要纹饰大小乳钉的排布且曲线相连。从构图上,乳钉可以看错是点,周围伴有许多的弧纹或曲线,可以理解为线,众多的点与众多的线在星云纹镜中反复体现,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星云画面,继承了几何造型技术,并以机械几何纹为主,多采用绘图工具制作纹饰,而更多地体现了圆规制图技术(图八);在纹饰种类上,从西汉初的几种镜式都显示出了机械转动与圆规制图的痕迹,镜背以乳钉(圆点)布局,乳钉与乳钉之间用曲线连接,并重复排列组合,构成多枚乳钉(圆点)布局,即图案纹样中的连续性几何形图案,而边缘装饰相对战国铜镜纹饰装饰更为复杂些,以多视角展示汉代人的生活意境和审美情趣,这种纹饰应是借鉴了帛画、壁画、石刻的构图风格,和同时期的草叶纹铜镜一样,多是用绘画、勾线等表现技法,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在用线上,受帛画或壁画描绘采用匀细而刚劲线条的影响,星云纹镜中大乳钉周围的曲线或十字线也是比较匀细和刚劲的,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也为草叶纹、星云纹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从题材上,很好的体现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得道升仙、祥瑞辟邪的理念,说明星云纹和草叶纹镜一样已趋于写实。

2.铸造工艺更加进益求精。星云纹铜镜出现后,由于受汉代社会思潮和各类艺术风格的影响,体现了大汉王朝的雄浑气势。这在其铸造技术方面上周以来的青铜铸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是合金配比的精确性。从汉代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一般铜的含量为66%~70%,以67%~69%最为普遍,锡的含量为23%~24%,铅的含量为4%~6%。铜镜中加人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借助铅溶液冷却时不收缩的性质,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准确性。中、小型的半圆钮镜如草叶纹镜、昭明镜、四神镜、星云弧纹镜等,铅含量一般保持在3~5%左右,就可铸出正常的镜体。大凡属大钮的镜种,如东汉至三国时代的半圆方枚神兽镜、三角缘禽兽镜及画像镜等,其合金里的含铅量一般都会超过6%以上,其中画像镜的含铅量多在7%以上,而神兽镜因没有设置画像镜那么高、厚的外缘,所以,其含铅量更需要大于画像镜。出土的历史遗存证明,汉代的铸镜工匠们认识到了铅的这些特性,而且在充分地利用了铅的这些特性,使得铜镜铸件达到了设计的质量要求;其次,汉代普遍采用陶制镜范,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相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性,从而便于工匠对其进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补和改制。镜范结构设计亦较科学、合理,不仅可铸造出好的产品,而且有利于保护镜范,以达到多次反复使用的目的。另外,镜范成形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刻纹技术的普遍采用,既保证了镜范的质量,也使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进步,造就了镜范优异的铸造性能,同时还使其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当时的铜镜生产效率。

从蟠螭纹到星云纹,不仅在图案上有相似,在内涵上也有相通之处。

art99901064.jpg
汉代 星云镜

综观西汉早、中期流行的铜镜纹饰,它一方面继承了战国铜镜的风格,另一方面随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革新。汉初,在黄老之学指导下,社会生产在经历长期战乱破坏后得以迅速恢复,至文景之时,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显著发展。富足的生活,使得人民的思想也开始从对神仙鬼怪的幻想中脱离出来,开始追求一种享受现世又逍遥自在的超脱生活,与之相对应,作为思想的一种物化载体,铜镜纹饰也随着发生变化。如草叶纹镜将汉初“清静无为”的思想用大自然的花叶、草叶表达了出来,反映了人们在摆脱颠沛流离之后,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星云纹同草叶、花卉对大自然写实描绘一样,是对天文星象写实的艺术描绘,构图上太阳和星宿的合二为一,各个乳钉及其组合之间串联上云气,加深人们对星宿形象的认识,预示着对光明的追求和渴望,而乳钉为中心划分的四个区,则可能象征着普照四方之意,实际上暗示着让人间和阴曹地府都共处光明世界,让死者安心安息,去他界继续快乐生活。这既体现了当时的丧葬礼仪和的生死观念,即利用铜镜的照明功能,借助太阳光芒和星宿闪耀,驱除墓室或黄泉世界的黑暗,使地下和地上一样光明,白天和黑夜没有差异,这是对生和光明的留恋,对死和黑暗的恐惧,“视死如生” 的礼仪和生死观念在铜镜上给予了寄托和表达,同时也返照出时人对美好吉祥生活的向往和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

因此,不管蟠螭纹还是星云纹,都包含有佑福企祥的意味。而造成蟠螭纹到星云纹这种风格的转变,则与当时社会思潮和风尚的变化密切相关。

三、结语

星云纹镜最为汉代铜镜中非常重要的镜式之一,在汉王朝最强盛的武帝时期出现,在昭宣中兴时代盛行,随着儒雅的社会风气以及谶纬之学的泛滥,使得格调与之相背的星云纹镜不得不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星云纹镜以其独特的造型特点,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蟠螭纹镜、草叶纹镜、连弧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博局镜等一起构成完整的汉代铜镜编年体系,为考古学中汉墓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和实证。而且更以其丰富的内涵、大气壮丽的风范,不仅反映出战汉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精进,还透露出宗教性、世俗化的审美意蕴,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观念,成为我们今天认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作者:昝金国 郭福】

0

主题

20

回帖

74

积分

镜圈新人

积分
74
发表于 2024-5-22 20:1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点赞。

11

主题

100

回帖

228

积分

中级镜友

积分
228

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24-5-23 21: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和欣赏的好材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