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四神纹铜镜的铸造背景及工艺发展演变

[复制链接]

333

主题

58

回帖

747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747
发表于 2024-4-18 14: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神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曾经大量出现在各种古代遗存中,其中四神纹铜镜是延续时间比较长且发展过程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自西汉出现一直到唐代中晚期都有大量实物流传至今。本文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各代四神纹铜镜出发,简述这一类纹饰在镜背之上的发展规律。

一、何为四神

“四神”的概念从商代开始萌芽,也被称为“四灵”“四维”“四宫”等。早在先秦时期,它们就已经成为一系列制度和风俗的基础,是宇宙结构的代表、指导军队布阵的准则,也是制作旗物图饰的依据。四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不尽相同,最早明确提出“四灵”的古代文献是《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此时“四灵”的职能是动物神,并且指向不固定。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黄老思想等道家理论体系的流行,“四神”的形象和职能逐渐定型,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成为古代神话体系中守护四方的神灵,成了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末年成书的《三辅黄图》卷三载:“苍龙、白虎、朱雀、元(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殿阙阁取法焉。”从实物遗存上看,这四方神灵不仅仅是建造宫殿的法则,它们的形象还渗透进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量出现在汉魏到隋唐时期的铜器、画像砖、瓦当、陶仓、漆器、铜镜等日常用品及随葬品之上。

二、最早的四神形象与四神纹铜镜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2_图像_0001.jpg
图1 鸟兽纹铜镜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2_图像_0002.jpg
图2 鸟兽纹铜镜拓片

雏形化的四神形象出现比较早,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出土一面鸟兽纹铜镜(图1、图 2),出土时位于棺内墓主人骨架的西侧。此镜圆形,直径6.7厘米,镜背中心为两股平行的弓形钮,镜钮周围有两虎、鸟、兽四个纹饰,考古报告中称为“虎、鹿、鸟纹”,后来有学者认为四兽中的鹿应该是麒麟,因此这枚铜镜纹饰应是“虎、凤、麟” 的组合,可以看作汉代四神纹铜镜的起源。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3_图像_0001.jpg
图3 铜染炉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四神形象出现在西安国棉五厂M6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染炉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形制极为相似的传世品。(图3)铜染炉是西汉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品,其功用为饮食器,一般由承盘或足、炉、染杯三部分组合而成。在我国古代,调味品称为染,使用时一般将酱、盐等作料放入染杯中用炉加热,再将煮熟的肉放入染杯中蘸食,可以说是火锅的雏形。此染炉四周用高浮雕的手法分别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在众多有“四神”形象的古代器物当中,四神纹铜镜可以说是比较有特色且流行时间比较长的一类,它也可以称为四灵镜,指的是镜背纹饰中有四神形象的铜镜。西汉中期随着四神形象的定型开始出现,因其蕴含保佑四方以及助人升仙的吉祥寓意,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十分流行。在此后近8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作为铜镜纹饰题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时代出现不同的组合关系,形成了完整的四神纹铜镜发展体系。直到唐代中期,富丽堂皇的花鸟纹、海兽葡萄纹等成为主流,四神纹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代以后的铜镜纹饰中鲜有四神纹出现。

三、四神纹铜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点

(一)两汉时期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随着国家的强盛,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那个厚葬之风盛行的时代,日常生活中的铜镜是最为普遍的随葬品之一,考古发现中出现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铜镜。四神纹在西汉中期以前很少作为主纹出现,主要是和其他类纹饰构成异彩纷呈的各种组合,当时主要流行四乳四神纹铜镜、多乳四神禽兽纹镜,纹饰布局主要是对前代的延伸。西汉晚期到王莽时期出现很多创新,以四神为中心,形象各异的禽鸟、瑞兽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主要流行四神规矩纹镜。到了东汉则更加世俗化,开始流行四神画像镜,四神常伴随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出现。

早在战国末期,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但并不十分流行,在镜背之上加铸以宣传为目的的镜铭是两汉时期的重大突破,或华丽或朴素的镜铭,融会于小小的空间之中,虽篇幅不长,但可以让我们直接体会到古人内心深处的各种理想、追求。西汉时官、私铸镜业普遍发展,官方少府下设主管制作御用物品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尚方令一人,六百石。”官方所铸铜镜铭文中加铸“尚方”二字,有别于民间铸镜作坊之产品。在当时,民间百姓使用铜镜也已经相当普遍,促使其发展成一般化商品,为提高自身产品的知名度,很多民间作坊效仿官方“尚方”铭,在铜镜上加铸朗朗上口并且蕴含不同祝福含义的镜铭或工匠的纪氏铭,使之成为商品上标明生产厂家和广告用语的最早产品,是中国商业广告的雏形。这些镜铭中很多是关于四神的,如洛阳西郊7052号东汉早期墓中出土一面四神博局纹铜镜,在镜缘内饰一周阳文篆书铭文:“福憙进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饮澧泉;架蜚龙兮乘浮云,白虎引兮上泰山;凤凰舞兮见神仙,保长命兮寿万年,周复始兮八子十二孙。”除了传统的吉语类镜铭,王莽时期开始出现十二辰铭与四神纹的组合,此时的十二辰只是以镜铭的形式出现,它与四神形成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巧妙结合,并且为隋到初唐时期的四神十二生肖铜镜的流行奠定了基础,这是四神纹镜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面典型的王莽新朝时期的“新有善铜”四神博局纹铜镜,内区铭文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外区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湅治银锡清而明。尚方御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兮。”(图4)这些与四神相关的镜铭直言出四神有接引人们升仙、保佑人们福寿安康等功能;这面铜镜的镜背纹饰亦采用当时十分流行的博局纹,在镜钮四周分别配置:青龙捧日配凤鸟、朱雀配羽人骑鹿、白虎捧月配瑞兽、玄武配回首独角长尾瑞兽。因此,许多两汉时期的四神纹铜镜是具备纹饰形象及镜铭内容双重含义的。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4_图像_0001.jpg
图4 四神博局纹铜镜

在琳琅满目的汉代四神纹铜镜中,最为流行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当数四神规矩纹铜镜,也称四神博局纹铜镜,上文中“新有善铜” 四神博局纹铜镜即是此类。博局纹又称规矩纹,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T、L、V”纹的组合,一般认为源于战国以来六博戏中的博局。此类铜镜钮座周围的方格和博局纹将镜背划分为几个区域,其间搭配四神、瑞兽及云气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类铜镜比较多,其中最著名的一件非“中国大宁”四神规矩纹鎏金铜镜莫属,其铭文中含有一句“中国大宁,子孙益昌”,表达出当时人们祈盼国家康宁、世代昌盛的美好愿望,故而也被称为“中国大宁”神镜。(图5)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4_图像_0002.jpg
图5 四神规矩纹鎏金铜镜

“中国大宁”四神规矩纹鎏金铜镜,直径18.6厘米,缘厚0.6厘米,于1952 年在湖南长沙北郊伍家岭211号墓出土。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祥)。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裳)元吉,有纪刚(纲)。”

该镜采用典型的博局纹装饰,柿蒂纹钮座外围以双线方框,框外四角各置一枚乳钉,并用双线弦纹圈连接。方框外四面正中为“T”纹,与其外侧的“L”纹相对,方框四角外与“V”纹相对,由此形成博局纹四方八极的经典布局。框外四方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空白处饰其他瑞兽和云气纹,其中有些瑞兽头部跨越围栏,延伸到内区,纹饰构思奇巧。

这面“中国大宁”神镜不仅仅纹饰华丽、铭文寓意深刻,在铸造工艺上也十分考究,在铸造完成之后,在该镜镜背上又进行了鎏金这一特殊工艺,使之更加灿烂炫目,不论是在两千年前的汉代还是当下,都可称为名副其实的国宝。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民不聊生,总的来看处在中国古代铜镜的中衰时期,没有太多的创新,基本上是对东汉时期流行种类的延续。比较多见的是神兽镜类,主要形式有重列式和环绕式,其共同特征都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各种其他神兽组成主题纹饰。从神兽的布局看,四神四兽是这个时期神兽镜的主要形式。过去被一些学者称为八神六兽、六神六兽、四神六兽、七神四兽、七神八兽、五神八兽等不同名目的神兽镜,实际上其主体也是四神四兽,只是在四大神、四大兽中间再配以若干小兽和侍神而已。由此可见,四神的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突出,这一方面得益于其自身含义。四神的职能是守护四方安定,接引人们成道升仙,这恰恰是生活在动荡社会中的人们最可望而不可即的,古人只能寄希望于镜背的方寸之间,随身携带直至最后带进墓葬。另一方面四神位于四方的配列与镜钮之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得益彰,非常便于运用和设计,因此四神纹逐渐成为环绕镜钮的主题纹饰。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5_图像_0001.jpg
图6 四神瑞兽纹铜镜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5_图像_0002.jpg
图7 四神瑞兽纹铜镜拓片

四神瑞兽纹铜镜,六朝,直径21.5厘米,缘厚1厘米。圆形,圆钮及钮座,外围三周凸弦纹与三周双线弦纹之间,均匀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其间填饰瑞兽纹及云气纹。此镜当中的四神形象较两汉时期的尺寸更大,与周围纹饰形成主纹与辅助纹饰的关系。隋到初唐时典型的十二生肖纹还没有配合出现,镜缘的三角纹也不如后代突出。因此,这是一面六朝时期体现了四神纹过渡时期特征的铜镜。(图 6,图 7)

(三)隋至初唐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直到589年灭陈,才终于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随后的大唐王朝更是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向高潮。随着手工业的兴盛,铜镜铸造业得到高度发展,不论是制作工艺还是铜镜种类都有了新的突破,此时的四神纹更加写实,虽保持着博局纹的格局,但是典型的“T、L、V”纹开始简化或变形。

此外,还出现了四神十二生肖这种新的组合形式,流行时间主要是在隋至初唐。目前已知最早将十二地支搭配十二种动物的记载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竹简上,其搭配与现在定型的十二生肖不尽相同,此后出现的组合关系也比较随意,直到隋代才发展为固定的与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生肖图像。

四神十二生肖镜指的是镜背以四神及十二生肖的形象为主纹的铜镜,单独出现四神或十二生肖图案的铜镜也归为这一类。这类题材还在隋、初唐的墓志边饰以陶俑组合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同于前代的十二辰铭,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传说中的灵兽: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这是铜镜纹饰从神话走向世俗的体现,这种组合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认可。《太平广记·王度》篇中记述了这样一则照妖宝镜的故事:隋汾阴侯临终前赠予王度古镜一枚,曰:“持此则百邪远人。” 度受而宝之,镜横径 8 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可见这种铜镜除实用功能仍兼有辟邪保平安的护身符作用,当时的人们广泛采用这种题材是有深刻的祈求吉祥的含义的。这段描述除了八卦纹外,和流传至今的四神十二生肖镜基本一致。

镜缘处铭文带也是这一时期铜镜的特征,以隋代至唐武德时期比较多见,多是祈福或者辟邪之语;贞观后偶有之,唐高宗时期,镜背纹饰题材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外区铭文带逐渐消失,代之以卷草、忍冬及缠枝花等纹饰,铜镜形制也更加灵活,出现了菱花型、葵花型等。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6_图像_0001.jpg
图8 四神纹铜镜

四神纹铜镜,隋至唐初,直径18 厘米,边厚0.4 厘米。铭文:“仙山并照,智水齐名。花朝艳采,月夜流明。龙盘五瑞,鸾舞双情。传闻仁寿,始验销兵。”(图8)圆形,圆钮,伏兽纹钮座,外围双线方栏,窄平缘。斜立双重锯齿纹圈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方栏外四角对应“V”纹,内饰以兽首。“V”纹将内区纹饰划分为四区,分饰四神,均曲颈,尾部及四肢伸张,显得灵活生动。外区为楷书 32 字铭文带和勾连云纹带。这种布局是对前代博局纹的延续和简化。湖南长沙市郊隋墓出土一面四神纹铜镜,纹饰布局与馆藏这面铜镜几乎一致。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8_图像_0001.jpg
图9 四神十二生肖铜镜

四神十二生肖铜镜,隋至唐初,直径21.4厘米,边厚0.7厘米。铭文:“照明仁德,益寿延年。至理真壹,鉴保长全。窥妆益态,瓣儿增妍。开花散影,净月造圆。”圆形,圆钮,伏兽纹钮座,外围双线方栏,窄平缘。斜立双重锯齿纹圈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方栏外四角对应 V 形纹,内饰三叠叶纹。V 纹将内区纹饰划分为四区,分别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周围饰少量云气纹。外区由内至外依次为楷书32字铭文带、十二生肖间列花、叶纹带和锯齿纹带。其中十二生肖间列花、叶纹带是由稍稍凸起的连珠纹框将圆镜外围分成十二个下凹的框,连珠纹框内依次饰花、叶纹,下凹框内分饰十二生肖环绕成圈。此镜将四神和十二生肖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四神的四肢与尾部舒展伸张,体型丰腴柔健,均作腾云驾雾状,而十二生肖则生活化特点突出,惟妙惟肖,充满生气。(图9)   

(四)唐中晚期

盛唐时期的铜镜纹饰繁缛华丽,花鸟纹、龙凤纹、海兽葡萄纹等成为主流,唐玄宗之后纹饰布局逐渐舒朗,道教元素融入得越来越多。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四神与八卦纹饰相结合的八卦四神纹铜镜,比较典型的是“黑石号”出水的八卦四神纹铜镜。

“黑石号”沉船以出水大量瓷器著称,另有30余面唐代铜镜,其中1面四神八卦镜尤为精美,且镜铭涵盖丰富的历史信息。镜为圆形,伏龟钮,由内向外分饰三周,第一周为四神纹,第二周为八卦纹,第三周为楷书铭文带:“唐乾元元年(759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此时的镜缘铭文已经不是祈求吉祥或是驱灾辟邪的语句,取而代之的是制造时间、地点等。由镜铭可知,这面铜镜铸造于“安史之乱” 爆发后的第三年,正处在大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四神纹与八卦纹的组合同当时社会流行道教密切相关。浙江瑞安晚唐墓也曾出土一面八卦四神纹铜镜,这两面铜镜中的主纹是八卦纹,四神已退居钮座的四周,并且个体较小,只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唐人小说《敬元颖》中讲述了一则曲折生动的“井中宝镜”的故事,故事中描述镜铭为:“……左有日而右有月,龟龙虎雀,并依方安焉。”1973年8月,在浙江上虞征集到了与之对应的实物资料,此镜背中心一瓦形钮,围绕镜钮分饰以小圆圈表示的日、月,以圆点代表金、木、水、火、土五星,加在一起称为“七曜”。外围饰以四神,朱雀、玄武两侧各立一仙人,玄武上方饰以北斗七星,外围三周楷书铭文带,内容为天干、地支及八卦纹等。

四方福佑——浅谈四神纹铜镜的发展过程及艺术特点_王小文_页面_8_图像_0002.jpg
图10 十二生肖八卦纹葵式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十二生肖八卦纹葵式铜镜,唐中期,直径15.2厘米,边厚0.6厘米。(图10)与“黑石号”出水铜镜相较,十二生肖纹代替了四神纹,其余布局基本一致。从十二生肖和八卦纹的布局来看,应是唐代中期的作品。八出葵花形,伏龟形钮,荷叶纹钮座,宽平缘。主纹八卦环钮排列,其外十二生肖环绕成圈,或爬行或奔跑。所谓八卦,乃指《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即乾( 0.jpg )、坤( 0.jpg )、震( 0.jpg )、巽( 0.jpg )、坎( 0.jpg )、离( 0.jpg )、艮( 0.jpg )、兑( 0.jpg ),象征着自然界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此镜纹饰简练,留白较多,风格清新雅致。

四、小结

中国古代铜镜从距今四千余年的齐家文化出现,直到清代中期逐渐被玻璃镜取代,它不仅仅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照具,还扮演着情感寄托物的角色,那些或简或繁的镜背纹饰之中承载了历史、文化、风俗、古人情感等诸多元素,使之成为耐人寻味的古代艺术品。四神纹寓意守护四方安定,接引人们得道成仙,作为镜背纹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开始出现,新莽、东汉时最为流行,唐代末年逐渐被十二生肖纹、海兽葡萄纹、花鸟纹等更加繁缛华丽的纹饰所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从最初的组合纹饰到主题纹饰再到辅助纹饰,体现了古人对四神含义理解的变化过程。
【作者: 王小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