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历代龙纹镜赏析

[复制链接]

332

主题

58

回帖

740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740
发表于 2024-4-16 20: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物馆展陈中的中国古代铜镜多以镜背示人,缘于其正面素洁,并无太多观赏性,而背面则有反映其时代特色的纹饰浮雕其上,龙纹就是这些纹饰中的代表之一。龙纹基本贯穿于古代铜镜的发展史,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化,逐步成为不同时期审美意识外化的文化形象。本文通过梳理古代铜镜上龙纹的历史和演化线索,探寻古人作镜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战国至两汉龙纹镜古拙华丽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1_图像_0001.jpg
图一 战国三龙纹镜(仪征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经历殷商和西周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小高峰,龙纹镜此时开始出现。像三龙纹镜、四龙纹镜、透雕龙纹镜和金银错龙纹镜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以仪征博物馆所藏的一面战国三龙纹镜(图一)为例,此镜直径 16厘米,1997年出土于江苏扬州仪征市刘集镇联营4号墓,镜面圆形,素卷缘,三弦纽,圆纽座,纽座外为凹面环带。主纹为三只环绕镜纽的菱身长尾龙纹,地纹为双线勾连雷纹,雷纹下饰以密集分布的谷纹。龙的体态轻盈,以纽为中心同向排列,头部较小,长唇外卷,头上有角,身躯盘绕近菱形,长尾下卷,二龙尾中部有燕形小翼,一龙尾中部有花苞状饰。整个画面布局严谨又生动活泼,简洁的主纹与繁缛的底纹相得益彰,具有明显的楚式镜风格。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2_图像_0001.jpg
图二 西汉“大乐富贵”铭蟠螭纹铜镜(扬州市博物馆藏)

缠绕式的蟠螭纹是战汉时期龙纹式样的另一类代表,蟠螭有着“S” 形的蜿蜒身躯。《广雅》称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螭被认为是无角的龙,蟠螭即是很多无角的龙缠绕在一起。相较于蟠螭纹,战国时期还常见蟠虺纹,较之螭纹,虺纹一般无鳞片,布局更为细密繁缛。《诗经·小雅·斯干》有言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古人认为,梦中遇到虺蛇是生女的吉兆。蟠螭纹铜镜在战国至西汉早期比较流行,是“楚式镜” 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西汉早期“大乐富贵”铭蟠螭纹铜镜(图二)为例,此镜2001年出土于扬州市郊西湖镇桑蚕砖瓦厂西汉墓,直径23.3厘米,镜面呈圆形,素卷缘,半环形的兽面纹纽,下附双龙纹带双圈纽座,纽座外圈有圈带铭文“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

主纹为缠绕环转的蟠螭纹,每组间以火焰纹。此镜图案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错落有致,蟠螭纹和素卷缘具有明显的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风格。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2_图像_0002.jpg
图三 西汉四乳四螭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蟠螭纹镜外,西汉早期还有不少铜镜延续战国铜镜的风格,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乳四螭纹镜(图三)。到了西汉中晚期,较之战国,铜镜的布局上打破了繁缛细密风格,镜面分区布局更为规整,层次感突出,龙纹镜与博局纹的结合是这一时期及至新莽的重要特点之一,即用“LTV”纹和各种边框将龙纹等图案分割填充在各个单元之内。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2_图像_0003.jpg
图四 新莽四乳四虺铜镜(扬州市博物馆藏)

此时常见的镜型有龙凤镜、四乳四虺镜、龙纹铭文镜等。从扬州市博物馆所藏新莽四乳四虺铜镜(图四)来看,此镜圆形,宽平素缘,半球形纽,柿蒂纹纽座。主纹为四乳四虺纹,虺身配饰有龙或虎的头部,四虺间饰以禽鸟纹。铸造精良,纹饰清晰,是汉镜中的上乘之作。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2_图像_0004.jpg
图五 东汉龙虎纹铜镜(扬州市博物馆藏)

东汉龙纹铜镜的装饰,不仅保留了西汉中心对称结构的布局方式,又出现了高浮雕这种新的艺术特点,从平面化向写实化的转变,使龙的形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龙纹也不再单独出现在铜镜的装饰之上,而与其他神兽形成组合,其中以龙虎镜最富时代特点。从扬州博物馆所藏东汉龙虎纹铜镜(图五)来看,主纹为一龙一虎夹纽张口对峙,相向抱纽环曲盘绕,形态威武凶猛。龙头形似虎首,背脊和腿部附有鳞片。东汉铜镜高浮雕的龙纹装饰直接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风格,也为唐宋铜镜龙纹的具体化、写实化、生动化开创了先河。

二、隋唐辽龙纹镜雄浑遒健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3_图像_0001.jpg
图六 隋仙山并照铭四神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3_图像_0002.jpg
图七 隋十二生肖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隋王朝虽国祚不长,但较之魏晋以来衰落的铜镜铸造业,开始了新的复苏和发展。隋代龙纹镜的构图方式还保留汉晋的遗风,分区的布局仍有延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隋仙山并照铭四神纹镜(图六)和隋十二生肖纹镜(图七),此时的龙纹并不是唯一主纹,与其他的禽兽类动物组合成四神或代表象征天干地支的十二生肖等主题图案。龙纹铜镜的外区靠近镜缘处常饰有一圈楷书铭文,这也是隋代铜镜的共同特点。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3_图像_0003.jpg
图八 唐盘龙纹葵花镜(故宫博物院藏)

及至唐代,龙纹基本摆脱了层次感极强的构图方式,减少了神秘繁褥的图案化风格,更为写实化。唐代铜镜通常以单体龙常见,也有少量双龙纹铜镜传世。单体龙纹一般铺满整个镜背,龙首较大,嘴部裂开几乎深至整个面部,龙角细长,身健爪利,极为凶猛强悍,颇能展现出大唐的盛世气象。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盘龙纹葵花镜(图八)来看,镜面呈八瓣葵花形,画面浮雕一单体四足三爪龙,龙曲身回首,龙尾上卷压于一腿之下,龙身遍布鳞纹,周边环饰四朵祥云,此龙似飞腾于云山雾海当中。《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文献记载,“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水心镜一面,纵横九寸,清莹耀日,背有蟠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白居易有诗云 :“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都是唐代蟠龙镜的真实写照。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4_图像_0001.jpg
图九 唐镶嵌螺钿龙纹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常见的浮雕蟠龙镜外,唐代还流行一种特种工艺镜——镶嵌螺钿龙纹镜(图九),以片状的贝类片组合成矫龙之形,贝片之上还刻以细密的麟纹,龙侧衬以祥云数朵,整幅画面呈现出白龙飞天直冲霄汉的气势。独特精巧的螺钿工艺,呈现出大唐盛世高超的制镜技术。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3_图像_0004.jpg
图十 辽鎏金盘龙纹镜(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辽代前期的龙纹镜承袭盛唐之韵,单体龙纹更为丰美健硕,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裂缝山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鎏金盘龙纹镜(图十)最负盛名。此镜直径达28厘米,虽历经千年岁月,龙身仍可见当年的鎏金装饰。龙纹遨游九天,呈回首吞珠之状,龙珠即是圆形镜纽,设计可谓巧妙。龙身细部的刻画极尽所能,后扬的鬛毛根根毕现,躯体的鳞片层叠分明,四爪皆是苍健有力,龙尾上卷压于一腿之下的造型明显遗留有唐风,将一腾云驾雾的神龙描绘得可谓细致入微。

三、宋金元龙纹镜清秀轻灵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4_图像_0002.jpg
图十一 宋摩羯纹菱花镜(皖西博物馆藏)

相较于唐代龙纹的雄健,宋金包括辽代后期的龙纹开始向清秀轻灵的风格发展。常见的宋金龙纹镜有双龙镜、单龙镜,摩羯龙纹镜等。双龙纹唐镜就已出现,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出现。龙纹镜铸造工艺也延续唐代的浮雕造型,双龙纹或双摩羯龙纹的布局常是左右或上下对称。镜形亦有唐风,可见菱花形、葵花形和圆形等。摩羯龙纹也被称作鱼化龙纹,在宋辽金时期极为流行,从皖西博物馆藏宋金摩羯纹菱花镜(图十一)来看,可见一摩羯龙绕纽盘曲,镜纽上有阴刻纹饰,应是象征着龙珠,龙嘴张开,鱼身腹部似伸出一鳍爪,肩部一侧似有山岩状的纹饰,摩羯鱼的对面满饰祥云纹。民间流传有鲤鱼跳过龙门可化身为龙的传说,此镜中那一片似山岩状近长方形的纹饰可能就是鲤鱼所跳的龙门,此画面表现的是鲤鱼跳进龙门一霎那时的情景 :鱼头已变为龙首,鱼身和鱼尾还是鲤鱼的模样。鱼化龙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古代常称进士及第为登龙门,摩羯龙纹可能也有此美好的祝福寓意。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4_图像_0003.jpg
图十二 元双龙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4_图像_0004.jpg
图十三 元至元四年龙纹镜(济南市博物馆藏)

元代沿袭宋金铸造双龙镜(图十二)的铸造传统,龙纹常见三爪和四爪,脖颈处更为细长,整体清秀飘逸,婉转修长,已没有唐龙的威武霸气,呈现出更为轻灵舒展的柔和美感。至元四年龙纹镜(图十三)是元镜中最为常见的品种,从济南市博物馆藏的一件来看,此镜中心饰一方框,中心为镜纽,内有“至元四年” 四字铭文。方框外上下各饰一龙,呈反向追尾之势,龙身卷曲,利爪伸开,张口欲吞带有长火焰纹的龙珠。整个画面极少留白,二龙周围满饰云纹、莲花、水藻等自然景物作为陪衬。

四、明清龙纹镜吉祥复古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5_图像_0001.jpg
图十四 明洪武二十二年云龙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5_图像_0002.jpg
图十五 明万历鎏金龙凤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龙纹镜比元代龙纹镜更为具象和细腻,明代前期的龙纹身形还见有矫健的气息,到了中晚期则略显孱弱,清代的龙纹则进一步的程式化,尤其清代玻璃镜开始广泛使用,铜镜铸造已渐趋衰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洪武二十二年云龙纹镜(图十四)是明早期龙纹铜镜的代表,纽右侧一龙飞腾云中,龙首在纽下,身躯盘屈而上,龙尾上卷压于一腿之下的造型还遗留有唐风,龙躯周边云雾缭绕,左侧一长方框内有“洪武二十二年正月造”铭文。明晚期的龙纹铜镜以故宫博物院明万历款鎏金龙凤纹镜(图十五)为代表,此镜通体鎏金,双如意云头纽,纽两侧各饰一龙一凤和云纹。纽上方靠近镜缘处有一长方框,内有“万历年造”四字铭文。此镜与明早期龙纹镜对比来看,龙的形态明显不再矫健,从五爪金龙和华美的装饰来看,有宫廷用镜的审美取向,龙凤相配,亦有呈祥的寓意。

古代铜镜上的龙纹_刘亭亭_页面_5_图像_0003.jpg
图十六 清“道光十一年”铭仿汉连弧纹镜(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仿古之风盛行,仿龙纹镜可见蟠螭纹镜、四乳四虺镜等。以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清“道光十一年” 铭仿汉连弧纹镜(图十六)为例,纽座外由内至外依次为变形的四乳四螭纹、十六连弧纹,凹沟形宽素镜缘,明显是清道光年间仿制战国蟠螭纹铜镜的式样,但蟠螭的造型较之战国杂乱,纹饰也模糊不清,整体的铜镜铸造水平已无法与真正的蟠螭镜相比。

从龙纹铜镜的发展史来看,上自2000年前的先秦时期,下至玻璃镜逐步普及的清代中后期,审美的变迁,艺术风格的流转,在龙纹铜镜上便可窥一斑,汉龙纹的飘逸,唐龙纹的雍容,明清龙纹的吉祥寓意,都展示着时代留下的印记。
【作者:刘亭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