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铜镜里的中国龙-东汉篇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58

回帖

659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659
发表于 2024-4-14 19: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上文中,我们展示了西汉晚期及新莽时期铜镜艺术中的龙纹,元帝之后,纯任德教的政治思想促进儒家文化在汉代社会中的盛行,而儒教与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后,诞生了盛极一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谶纬神学”。

谶者,诡为隠语,预决吉凶;纬者,以儒家经义以释谶言。这种特性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捕捉成为政治宣传与造势的工具,老练的政治家王莽更是将谶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王氏代刘寻找合理性依据,来表明自身为承天受命的正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备受汉人珍爱的铜镜便成为文化的载体,而谶纬神学的内容也经过当时艺术家们的处理成为铜镜背面纷繁复杂、奇谲神秘的华美图案。这一阶段镜中之“龙”的意象始终在“四神”与“祥瑞”的框架之内,不自觉的充当王莽集团政治宣传的工具。

但龙的形态却千变万化,天之东陆的守护神被汉人以寥寥数笔的线工勾绘出不同的造型,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缔造了汉代铜镜的高峰。纵观四千余年的铜镜历史,就其纹饰的丰富度而言,罕有哪个时期可以与汉镜比肩,而汉镜中的佼佼者,即为两汉交际时期的规矩纹镜。

王莽玄学篡位建立新朝之后,更是大力推行谶纬,甚至向全国颁行《符命》四十二篇,但常言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谶纬”帮助王莽代刘,但它也加速了王朝的覆灭,仅仅15年之后,新朝便轰然倒塌,刘汉复国,史称东汉。本篇文章便于诸位一观:东汉时期铜镜艺术中的“中国龙”。

image.png
(东汉早期·“汉有善铜”四神规矩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早期·“汉有善铜”神兽规矩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早期·四神规矩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在刘汉复国的过程中,“谶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兵马未至,图谶先行是“位面之子”刘秀的政治哲学,及时的抢占舆论制高点是当时为达政治目的的必要手段。其实早在刘秀出生之前,《赤伏符》中便有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后被南阳大儒蔡少公解读为“刘秀当为天子”。

刘秀建国后即“宣布图谶于天下”,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遇重大国事疑难包括人事任免,必须要用谶纬之言来做决策。上有好下必甚焉,东汉文化人没有图谶知识就是不入流的文人,得不到重用,学问高深与否看你研究图谶的深度。全社会形成了崇拜谶纬的风尚,谶纬被尊称为“内学”、“秘经”,其地位已在经学之上。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集谶纬神学之菁华,探天人相处之诀窍的规矩纹镜依然盛行,甚至是东汉早期社会的主流镜种。镜中之“龙”依然延续王莽时期的风格,而王朝的更迭在铜镜艺术中最直观的体现是铭文的变化,刘汉光复,所以规矩镜中“新有善铜出丹阳”在东汉早期更为“汉有善铜出丹阳”。

image.png
(东汉早期·七乳神兽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早期·七乳神兽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除了规矩镜,东汉早期还盛行的一种多乳神兽镜,其中以七乳镜最为经典,古称“七子镜”,这类铜镜出现在谶纬大盛的新莽时期,流行于东汉早中期,是两汉线雕铜镜艺术的集大成者,缔造了铜镜艺术的高峰。它的艺术影响,令五百年后的梁简文帝吟出这样的诗句:

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妆。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

构图方面,七枚乳丁的置用暗合汉人眼中的“七曜之说”,是古代天文观的具象体现,乳丁之间的纹饰多为四神、或当时流行的祥瑞神兽,其装饰元素与纹饰风格与经典的规矩镜如出一辙,四神的“五德终始”与神兽“符命祥瑞”是此类镜的主要内容。

image.png
(东汉早期·烫银七乳神兽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早期·七乳神兽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符命祥瑞”是谶纬的重要内容,汉章帝时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白虎观会议)﹐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让经学走向神化。

东汉王朝稳固之后,四神中五德的概念逐渐淡化,七子镜中的“青龙”出现在四神组合的频率减少,其祥瑞神兽的身份被完整保留,青龙越来越多的与其他神兽类型在铜镜镜背构建一个纷繁复杂的神仙世界。

image.png
(东汉·七乳神兽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五乳神兽纹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东汉中期,铜镜艺术呈革新之势,在技法上,多采用高浮雕来表现物象,这些物象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隆起于地章之上的纹饰摆脱了线工和二维空间的束缚,而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宽宏博大,具象写实。

而在镜背纹饰元素的选择上,则多承袭于新莽与东汉早期,传统的四神、羽人以及各类瑞兽图案依然是此时铜镜艺术的主流。“青龙”的形象在这一时期迎来巨变,浮雕的技法使其更为鲜活,且对后世铜镜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image.png
(东汉·四神画像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神兽画像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神兽画像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高浮雕技法的普遍施用与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祥瑞观与神仙观结合,诞生了东汉铜镜艺术中的奇瑰“画像镜”,此类镜秩序与幻想并立,雄浑与质朴相生,繁密与灵巧相融,杂糅儒道文化的主流思想,继承楚巫文化的浪漫主义,将浮雕铜镜艺术推至顶峰。

据考古资料显示,画像镜在东汉中早期已经出现,主要流行与东汉中晚期,此类镜地域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浙江绍兴一带,其他地区所见画像镜远不及绍兴铜镜精细规整,因而有学者以地域名之为“会稽铜镜”。

image.png
(东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画像镜的装饰艺术显然受到当时社会中广为流传的神仙信仰与不死升仙学说的影响,这种装饰思想的盛行是因为东汉中后期朝政腐败,经济凋敝,人民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下,当平安富贵的愿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时,汉人便将目光转向虚幻的神灵世界。

而画像镜中的关键人物是西王母,这位《山海经》中记载的掌管司天之厉及五刑的凶神在武帝时期变成了掌管不死仙药的主神,《淮南子》中也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记载,其形象也从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的变成秀丽端庄的女仙形象。

汉代时期的西王母信仰极为昌盛,早在西汉晚期的铜镜中便已出现西王母的形象,汉人重视阴阳,所以在世人的神仙观中为了匹配女仙之首西王母,创造出一位与之对应的男仙之首“东王公”,此二神是汉人神仙观的重要内容,频繁出现在东汉铜镜及画像石中。

“龙”的意象在此类镜中,与虎共同构成道教系统的守护神,除此之外,龙虎还充当牵引凡人升天的神使重任,在东汉早期的铜镜中曾见到这种类型的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驾蜚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赐长命,保子孙”,可见在汉人眼中,乘龙驾云是升仙的方式。

image.png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重列式神人神兽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末期·重列式神人神兽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除了画像镜,东汉铜镜艺术中还有两种类型是汉时社会神仙观的直接呈现,其一为重列式神人神兽镜。此类镜亦为浮雕技法的集大成者,主要流行于东汉末期及三国魏晋时期,多见“建安”纪年铭。镜中神人呈正襟端坐之姿,且呈层级分布,构成一副宽宏博大的神仙世界。

镜中神人的身份在镜铭中已有标注“五帝天皇、伯牙弹琴,黄帝除凶”,龙的形象在此类镜中显然经过艺术化的加工,成侧身之态,形体所占空间比例较大,形态上颇具趣味,构图上与虎相对,分列于镜背两侧,充当道教神仙世界的守护神。

image.png
(东汉末期·重列式神人神兽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有些重列神兽镜中也会出现完整的四神形象,居于天之四陆。此时龙的意象就不仅是道教的守护神,还是四灵系统中的四方之神,代表方位与星辰,也与镜中主神“太微五帝”相对应。

image.png
(东汉末期·半圆方枚神人神兽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其二便是半圆方枚神人神兽镜,此类镜的流行时期似与重列镜重合,皆在东汉末期到魏晋时期,龙的形象已经不是镜背的主要纹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瑞兽衔矩”,颇具特色。龙在此类镜中被放置于镜缘边饰之中,成为辅助纹饰的一部分。

image.png
(东汉末期·半圆方枚神人神兽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半圆方枚镜的边缘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空间,虽然区域狭窄,但经过汉人浪漫的艺术化处理,将其构建成一幅完整、写实逼真的“神仙出行图”,细致的汉人将其命名为“边则太一”。

在镜缘的图景这中,前方羽人骖鸾飞翔,牵引队伍,身后羲和御日跟随,紧接着羽人驾兽而行,身后六龙拉车,车辇前端羽人双手执疆,车驾正中端坐一位主神,正式镜中的至高神“东皇太一”,身后神使御月跟随,羽人骑龟。

龙的意象在此镜中被作为仙骑,是等级的象征。“驾六”在人间是天子的规制,古籍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种规范折射到仙界,等级的象征,《周易·乾卦》载“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另有《淮南子》记载“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image.png
(东汉晚期·七乳龙虎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晚期·七乳龙虎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龙的意象在东汉社会的神仙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阴阳五行学说依然盛行,龙虎所承载的阴阳内涵在这一阶段构建出丰富且独特的龙虎文化。因而这一阶段出现一种以龙虎作为主纹饰的铜镜类型,这种新镜型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铜镜完整的记录了此次文化的演变。

《周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始有“龙虎风云”一词。在道教中,龙有其特殊的地位。一般认为,道教的产生,是以受到早期经书的影响并出现相应的道教组织为其发端的。而对道教产生有着显著影响的经书是《太平经》和东汉后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image.png
(东汉晚期·龙虎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晚期·龙虎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周易参同契》有“故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匡郭,以水火为夫妻,以阴阳为龙虎”之说。在魏伯阳那里,龙虎被借用为炼丹的术语,指的是“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同意词。道家内丹派认为,“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

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派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image.png
(东汉晚期·天禄辟邪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image.png
(东汉晚期·单龙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龙虎纹镜的流行足可窥见东汉晚期社会阴阳学说的昌盛,在双兽对峙的构图下,龙虎的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辟邪与天禄也是出现颇为频繁的元素,有时甚至会装饰穷奇,说明,镜中之“龙”在阴阳学说之外,依然承担中辟邪的重要作用。

在龙虎镜中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部分神龙的裆部以浮雕技法装饰雄性生殖器,这种特殊现象层引起学界的激烈讨论,论及成因,还是与阴阳学说的盛行有关,与规矩镜与七乳镜中常见的青龙“手捧金乌”共臻其妙,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一些男性崇拜的内涵。

image.png
(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纪年铭四龙镜,铜镜素材来源于网络图录,制图“浙江云拍”)

东汉王朝的历史存在感虽然稍弱,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此推至大成的浮雕表现技法却是后世铜镜艺术的主流,“龙”的形象正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通过历代艺术家们叠加创作,才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模样。

魏晋南北朝动乱不休,征伐不止,铜镜铸造业在这一阶段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之势,其装饰艺术几乎完全是东汉铜镜艺术的延伸,故而不再过多展示,下篇文章便与诸位同道共赏:隋唐时期铜镜里的“中国龙”,诸位将见到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龙纹铜镜。

注:文中图片皆来源于可供交流欣赏的博物馆藏品与已公布的网络拍卖图录,资料来源已注明,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梁鉴.《清光鉴古——玄鉴斋藏两汉铜镜百品》[M].上海书画出版社;
[3]沈刚. 东汉皇权与谶纬关系述略[J].秦汉研究,2017,11;
[4]夏政. 东汉画像镜纹饰艺术与审美研究_夏政[D]. 西北师范大学,2021,06;
[5]杨金平. 东汉七乳镜的源起和发展[J].文博,2006,12;
[6]张宏林. 也谈龙虎镜中装饰的男根[J].收藏家,2012,09;
[7]顾颖. 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05;
[8]霍巍. 试析汉晋神兽镜中的龙虎神兽与“衔巨”图纹[J].考古,2003,05;
【作者:浙江云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