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9|回复: 1

浅谈中国铜镜发展史,从流行到鼎盛至没落

[复制链接]

333

主题

61

回帖

756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756
发表于 2024-4-8 14: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早期出现时期(齐家-商周)

齐家文化:发现三面铜镜。其一为素镜。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圆形,直径仅6厘米,镜面平坦,背面无纹饰,中部有一拱形环钮。其二为七角星纹镜。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尕马台25号墓,圆形,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背有钮(残)并饰有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图案,角与角之间行斜线纹。镜缘钻有两个小孔,可能是代替钮人微言轻系绳悬挂之用。

ee2ba317beb50157a410eb2af193e847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webp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青铜镜

夏代: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一件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的圆形铜片,可能是铜镜。

商代:共发现六面,均出自殷墟墓葬。1934年,安阳西北岗殷代贵族大墓曾出土一面弓形钮、饰有纺织纹和鳞形纹的“圆板具钮器”,被确认为铜镜。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中又发现四面铜镜,按纹饰差异可分为两类,每类有两面。叶脉纹镜二面。镜面微凸,镜背饰微凸的弦纹三周,拱形环钮,第一、二周弦纹之间是斜线叶脉纹,共16组分为四区,第二、三周弦纹之间是镜的边缘,上饰小乳钉纹。多圈凸弦纹镜二面,其镜面微凸,背饰凸弦纹六周,弦纹之间真以密排的竖直短线,乍看似放射状,实际上每一弦纹间的短线并不相连。

西周:共发现十多面,出自河南、陕西、辽宁等地墓葬,其中素镜占多数。均为圆形,形体一般在10厘米以内,镜身较单薄(0.2-0.3厘米),镜面平或微凸,镜钮除弓形外,还有橄榄形、半环形、长方形等。纹饰镜中发现重环纹、鸟兽纹镜各一面。重环纹镜镜面中部微凹,弓形钮,直径8厘米。鸟兽纹镜1974年出自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其镜面平直,北有两个平行的弓形钮,钮的左右两边对称的虎纹,虎纹以单线勾勒而成,呈张嘴吞噬状,虎牙、利爪、虎斑纹清晰。钮是一只鹿,钮下是展翅的大雁,均以单线勾出,纹饰简陋古朴。

早期铜镜数量较少,镜面较小,质地单薄轻巧,镜钮有弓形、长条形、橄榄形等,纹饰以几何纹和素面居多,含锡量低,制作粗糙,为少数人所拥有,应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二、发展流行期(春秋战国)

这一时期,尤其是战国阶段,铜镜数量猛增,见于著录的达千面以上,种类也颇为复杂,表现手法丰富,加上地纹的出现,突出主题纹饰,使镜背图案呈现出主纹和地纹和谐结合,纹饰繁简有致。但分布不均匀,南方楚国地区大量出现,中原地区极少。

春秋至战国早期:主要流行全素镜和有单线、双线凸弦纹的素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铜镜的特点。同时新的镜种如纯地纹镜(云雷纹、羽状纹)、四山镜、叶纹镜、透雕镜、多钮镜出现。镜体圆形为主,少数方形,背有钮及座,钮形式为弓形、半环形,钮座多小圆钮座、凹面形钮座、素平缘。镜质地簿而轻巧,重量也较轻。

2569a4c73070503b2d09ce46af9a100f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webp
战国变形菱格纹镜

战国中期:镜类大增,前段流行的确良镜类有的继续流行,纹饰上也有变化,常见的如花叶镜、山字镜(五山镜、六山镜),以及新增的菱纹镜、兽类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等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为主的镜类,还出现彩绘镜、金银错纹镜等特种工艺镜。此外如透雕圆钮座、八连弧纹钮座的出现,地纹和主纹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等,都表明铜镜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内涵。

战国晚期至秦末:前时流行的素镜,羽状地纹镜、禽兽纹镜等已很少出土,山字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铜镜流行,纹饰层次分明,主纹地纹相衬托,还出现了三层纹饰重叠的布置法。但前两个阶段以轻巧质薄为重要特征似乎没有多大改变。

总之这一时期,镜面仍以圆形为主,极少方形,质地单薄轻巧,多为平面。钮有弓形钮、半环形钮等,钮座有方形、圆形。镜缘多细窄卷边。纹饰结构以地纹和主纹相结合,初期只有单纯的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了主纹。纹饰表现手法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金银错、彩绘等。

三、繁荣昌盛时期(两汉时期)

秦至西汉早期:铜镜其形制多沿袭战国晚期作风,为圆形,弓形弦钮外,新出现了圆钮、柿蒂钮、兽首钮等,钮座多圆形或方形,镜边为卷缘或平缘,有的是内向连弧纹缘。镜面一般是平的。铜镜纹饰,仍流行图案画和图像画。主要有蟠螭纹、夔纹、四叶纹、鸟纹、草叶及人物等。地纹趋向简略,多采用简单清晰的云纹和雷纹,并有席纹。纹饰多是细线浅浮雕,布局以四分法为主。战国末年,铜镜上始有铭文出现,秦镜有文字仍绝少。西汉早期铜镜铭文逐渐多见,多饰在钮座外。文体多是诗歌形式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字体古朴方古,多为篆书。内容多是贵族享乐求仙,长保富贵的思想。还有丈夫远戍边疆,妻子相思相念之词等。

西汉中期:该期铜镜皆作圆形。基本都为圆钮,钮体较小。圆钮座或连珠纹、柿蒂钮座等。镜缘宽平,缘逐渐呈斜坡状。镜面多外凸,镜体较上期稍厚重。在纹饰方面,从西汉中期开始,以铭文作为镜背装饰的作法较常见,花纹渐趋简化,有草叶纹、星云纹、日光纹、照明纹、蟠螭纹、星辰纹、连弧纹、弦纹、梳齿纹等。纹饰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突出主纹,地纹消失。铭文字体主要是篆书,其次还有隶书,笔划变圆,多为四字和六字诗句,且多为吉祥祝愿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减字或减句的现象。例如在绕圈刻定时,由于位置小、诗句多,刻铭时常常减掉数字,以便供诗文末句完整。或者依文刻写,到最后没有空们,即使全文尚未刻完,也只得结束。同时流行一种以自夸铜镜质地优良的商标式铭文,如“铜以徐州为好,工以洛阳著名”等语。

西汉晚期及新莽时期:这一时期铜镜,镜身厚重,均为圆形,镜面稍向外凸。基本都作半圆钮,钮座有圆形、方形和四叶纹座等多种。镜的边缘宽平,缘上开始出现花纹。制作都很精致,是两汉时期铜镜发展的高峰。昭明镜、日光镜、四乳四螭镜流行,并开始出现流行规矩镜、四乳禽鸟镜。纹饰复杂多变,由静向趋于动向,有规矩纹、神仙鸟兽纹、四神纹、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等,其中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多饰于镜缘上。花纹线条一般很纤细,盘曲如铁丝,遒劲有力,繁缛细密,流畅生动。铭文种类多,内容丰富,其中内圈为纹饰外圈为铭文的构图成为后世普遍采用的形式。铜镜铭文装饰占主要地位。多用七言韵语或仿汉赋歌辞。字体方正,内容多数是表达祈祷祝愿的颂语,有的是受西汉末年避讳之说的影响,表现天命论的词句。同时,还出现和流行掉字、减笔和使用假借字,造成语句不通和难以辩识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屡见纪年镜,这为铜镜断代树立了可靠标准。

东汉早期:镜身大多呈圆形,圆钮,镜面微凸。昭明镜、日光镜、规矩镜、四神镜依然存在,新出现的由昭明镜变化而来的云雷纹连弧纹镜和从规矩四神镜变化而来的几何纹规矩镜,简式规矩镜和鸟兽纹镜,并迅速成为流行样式。铭文字体趋于艺术化,作长脚花式篆书,分布在镜之四方,书体变异,美丽如画。

东汉中期:形制皆圆形,圆钮,钮大而高呈半球形。多为圆钮座,也有连珠纹钮座、柿蒂纹钮座等。镜缘宽平,缘的坡度增大。镜凸面较上期稍平缓。镜体较厚重。纹饰连弧纹、夔纹镜、规矩纹继续使用,柿蒂纹成为花纹的主题,变得有点像蝙蝠的形状;规矩纹简化,多以单线条勾划而成。南北地区铜镜开始分异,长江流域新出现了神兽镜、画像镜如“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铜镜铭文大多见多,常见的有“长宜子孙”、“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反应封建意识的吉祥语。

东汉晚期:形制皆圆形,圆钮,钮大而高呈半球形。多为圆钮座,也有连珠纹钮座、柿蒂纹钮座等。镜缘宽平,缘的坡度增大。镜凸面较上期稍平缓。镜体较厚重。除连弧纹镜、夔纹镜、神兽镜、画像镜继续流行外,龙虎纹镜也很流行,变体四叶纹镜更趋复杂化,成为一种兽首镜。铜镜铭文大多见多,常见的有“长宜子孙”、“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反应封建意识的吉祥语。

四、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的中衰期,仍属于汉式镜的范畴,流行东汉中晚期的铜镜类型,缺乏创新,形制、纹饰、纹饰布局和技法基本沿袭东汉铜镜,且铸造质量普遍不如汉镜精细。南北相比,北方铜镜因袭的因素更多,南方的神兽镜、画像镜在纹饰上变化,在继承中略有发展。纹饰上较为显著的变化是佛像图纹颇为流行,三国两晋时期佛像图纹在镜饰中屡见不鲜,使东汉以来神兽镜中传说神仙、历史英雄人物的题材更为丰富。这与社会上佛教开始盛行密切相关。

综括这一时期镜镜的特点是:镜体圆形,大圆钮,圆形钮座常见,宽缘多饰以各种花草、几何纹饰,也有内向连弧纹或素平缘。主题纹饰流行半浮雕式或浅浮雕式,常见题材南北方有异,北方主人有柿蒂连弧纹、方格规矩纹、兽首纹、夔凤纹、盘龙纹等,南方主要是神兽镜、画像镜、瑞兽镜等。纹饰布局没有新的变化,仍以轴对称、环绕式为主,主题纹饰或呈区段重列分列,铭文内容与汉夹钮对置。有铭镜仍较普遍,有的作圈带式,有的呈条状分列,铭文内容与汉镜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及祈求长寿、富贵、宜官、发财、家族兴旺之类的吉祥语。以上数点为断代提供了依据,但要确切断定年代,当作综合性考证,最好结合其他遗物作鉴定,以防与东汉镜相混。

五、高度发展时期(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在铜镜工艺方面,有了空前的进步。在纹饰和雕铸方面,它完全脱了以前图案纹样那种拘谨古朴的规范,形成了一种自由、豪放的独特风格。隋和唐代前期的镜仍多为圆形,到了唐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形、葵花形、荷花形、钟形、盾形等,并开始出现有柄镜。镜钮以圆形为主,也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钮座隋、初唐多有,呈圆形、连珠形、花瓣形,盛唐以后少见。镜上花纹多种多样,隋、初唐多分区布置,盛唐后多不分区,晚唐又兴起分区。主要有蔓草、莲花、葡萄、忍冬纹、宝相花、鸾鸟、麒麟、瑞兽、十二生肖、四神以及神仙人物(月宫、飞天)、故事(打马球、狩猎)等。隋、初唐流行圈带式铭文,四言骈文最多,也有五言,辞藻华丽。铜镜合金比例增加,外表呈银白色。出现了金银平脱(用漆粘贴金银花饰片)、螺钿(镶嵌螺蚌贝壳,然后打磨而成)等新工艺,另有鎏金、彩绘漆面嵌绿松石镜等加工镜子,制作都很精巧,代表了唐代制镜工艺发展的高度水平。唐代进贡铜镜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并州,二是扬州。

d96f73fc008fc718d43441bbd03c367d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webp
隋代菱花纹镜

隋至唐高宗:这个时期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者较多。钮除圆形外,也多见兽钮。有的制作精美,器体厚重,有的则较轻薄。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团花镜。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特点有二,一是沿袭传统因素较多。如流行圆形镜形,布局拘束谨严,分区配置花纹,“规矩配置”和钮外大方格,柿蒂纹或连珠纹钮座,主题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铭文带及善颂善铸的内容等,而这些都是汉代以来铜镜中常见的因素。二是各类铜镜共性多。三类铜镜主题纹饰虽然不同,但镜型、布局、钮座、铭文、边缘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演变趋势也一致,较早多为规矩配置,柿蒂纹和连珠纹钮座,吉祥语铭文带。较晚为绕钮配置,花瓣和素圆钮座,外区变化突出,有的还有铭文带,但有的铭文带已被葡萄蔓枝、卷草所代替。随着内区布局的开阔,瑞兽镜的兽形、四神镜的四神变得丰腴柔健,生动活泼,连团花镜的团花也有紧密而逐渐松散,团花镜较少。

高宗至德宗:主要流行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对鸟镜、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唐初宝相花镜还继续流行。这一时期的铜镜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瑞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飞禽花枝(鸾鸟镜)逐渐居于主要地位,人物纹流行。此期以玄宗开元为界又分作前后两段。前段流行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以圆形、菱花形镜为多,主题纹饰由瑞兽向花鸟纹样过渡。后段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葵形镜最多,主题纹饰以鸾鸟、花卉、人物为主。铭文显著减少,铭文带的作法已很少见。

德宗至晚唐:铜镜的形制除圆形外,还流行方形和方亚字形镜。圆钮,多无钮座。镜缘多为素缘。质地轻薄,铸造不精。流行八卦镜、卐字镜和瑞花镜,主题纹饰多含宗教旨趣。此期流行的镜形和纹饰,标志着唐代铜镜从造型到主题花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唐代铜镜急剧衰退的时期。无论造型、纹饰、技法都与此前的铜镜迥然不同,布局或者密密麻麻,或者十分单调,表现手法也自成一体,或者浅浅细刻,或者剔地成纹,完全失去了盛唐时期铜镜的盛状。铭文方面,铭文带的作法较上期有所增多。文字排列不如盛唐以前谨严。有的是在素地镜背刻铸数字,内容如“千秋万岁”或铸镜地点及铸造人姓名等。

六、日趋衰落时期(五代-明清)

五代:铜镜与唐代相比较,已经明显衰退。无论是镜子的种类还是花纹装饰,都和唐代铜镜迥然不同。都省铜坊镜:圆形,小钮。镜背素地上一般铸造有“都省铜坊官匠人”字样,其后有匠人名字,如考古发现的“都省铜坊官匠人谢昭”、“都省铜坊官匠人李成”、“都省铜坊匠人倪成”、“都省铜坊官匠人某某”等。所谓“都省”是指五代时尚书省所辖丞、司,“铜坊”是指上述省所辖的官营铜业作坊。在钮上方铸一“官”字。镜子的直径一般在 18 厘米以上。“千秋万岁”铭镜:委角方形,钮上下左右各铸一字,组成“千秋万岁”铭。

宋代:形式多样化,有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带柄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镜形。质地为黄铜,胎质较簿,多采用细线浅雕法加工纹饰,使图案纤巧。纹饰有缠枝花草、龙凤纹、神仙人物、八卦等。宋镜另一大特点是镜铭多为商标字号,字号前往往冠以州名、姓名、甚至店铺所在地、价值,表明宋镜私营商品经济特点。其中著名的铸镜地有湖州、饶州、四川成都。第一阶段是宋初,铜镜形制、纹饰保持晚唐遗风,质厚而图纹线条粗陋,流行旋转式布局,第二阶段是北宋中晚期,社会相对安定,铸镜工艺似有一短期发展,图案题材多为缠枝花草、花卉,仿唐镜常见;第三阶段是南宋时期,铸镜更重实用性,素镜、素地铸造商标字号铭的铜镜流行,纹饰镜锐减。

辽代:镜形多圆形、八边形、亚形、葵花形。小钮。纹饰有花卉、龟背、连球、契丹文、纪年纹等。

金代:铜质仍是黄铜,色泽白中泛黄。形制主要是圆形,也有菱形、葵花形、八角形等,有柄镜也较多见。镜钮常见圆钮,钮顶为平面。纹饰流行龙纹、双鱼纹及人物故事纹(童子攀花枝、柳毅传书、牛郎织女、侍女、海泊、抚琴、仙长龟鹤鹿、放风筝等)。铭文有契丹文和汉文两种,其布施形式,或在镜背主要部位作出大面积方栏,栏内铸铭文,有的镜缘有刻文,有数字至数十字不等,栏四边配饰花草枝叶纹,或有规律地铸以数个字。铭文方面有铸铭文带的作法,一般是施于主纹之外。官铸镜一般有纪年,如“承安二年镜子局造”;有的是铸出钮座铭,如“盘沟左字王家造”;有的在镜钮之外或边缘刻有款识,如“大兴县官(花押)”“临潢县”等。

元代:铜质为铅锌合金的黄铜,质地粗糙。形制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及带柄镜。圆钮,钮座以圆形和花瓣形多见,素缘,缘较宽厚。纹饰有双鱼纹、双龙纹、花草纹、禽鸟纹、八封星象图案和人物故事图案等。铭文少见,一般是吉祥语,也有纪年铭,多作单行排列。有的在镜缘刻出铸造匠师名款。

明代:铜质是黄铜,色泽特征为黄中闪白,锈色多呈黑色,镜形有圆形、葵花形、有柄形、方形,钮低平,有的似银锭钮。纹饰方面,隆庆以前倒有一些花纹装饰如龙、鹿、凤鸟、花草、人物等,之后则是铭文为主,刻一些商标性铭记,或者刻四字吉祥祝辞如“长命富贵”、“状元及弟”、“为善最乐”、“鸾凤呈祥”等。

cdfec64db9ee9a9a08eb6e27d1761c82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webp
清乾隆年制八卦回文镜

清代:铜镜质料、纹饰,更见粗劣,种类数量更加减少。

出土铜镜作为考古遗迹断代的标准器物,其年代有时与遗迹的年代有差距。如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用物,有时墓主人生前已经用过很长时间,王建《老妇叹镜》诗云:“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镂画双凤背。忆昔咸阳初买来,灯前自绣芙蓉带。十年不开一片铁,长向暗中梳白发。今日后床重照看,生死终当此长别"。新婚时的铜镜到死亡时随葬到墓中,则铜镜的制造年代与墓葬的年代可能相差几十年,而且铜镜亦可传世使用。因此要充分考虑到铜镜制造年代和遗迹年代上的差异。

铜镜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作为珍贵的艺术品经常用于赏赐和进贡,还可作为宝器和信物。墓葬中铜镜有时悬于墓顶,有时放在墓室四角,属于避邪免灾之物例。有些铜镜可能不是照人之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道教活动中的法器。唐代车轺、宫殿,寺院也要张挂铜镜,史载长安城大明宫清思殿使用大量铜镜做装饰,发掘遗址时果然出土不少铜镜残片。

0

主题

36

回帖

132

积分

版主

积分
132

论坛版主

发表于 2024-4-9 13:1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