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5

东汉四神博局镜的镜模设计与制作分析

[复制链接]

340

主题

61

回帖

808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808
发表于 2024-3-15 12: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汉代众多青铜镜品种中,四神博局镜或称四神规矩镜,是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最精美、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铜镜。也是文博界、考古界以及铜镜收藏界最熟悉的题材。规矩镜整齐严谨的布局,镜身上神秘莫测的“TLV”纹饰以及吉祥庆祷的铭文,曾使许多学者绞尽脑汁,又曾使许多鉴赏家为之倾倒。古董市场有句顺口溜:“一方规矩镜,不惜掷千金。”

东汉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_页面_1_图像_0001.jpg

东汉时期凡正规的四神博局镜,在其镜背的纹饰中会有龙、虎、朱雀、玄武及一些其他鸟兽等线雕纹饰,还有方框纹、TVL纹、乳钉纹及十二支铭文等。其中方框纹、TVL纹及乳钉纹与四神纹饰的布局是有因果关系的,是采用圆规技术制作的,不是用手工可以随意画出来的。而纹饰中四神与十二支的对应位置,则是严格按照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定位,不是随意配置的。

中国青铜镜的范铸技术发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同步的。青铜镜一般都是两个面,正面较平,是磨光了映照用的面,背面为纹饰面,是起装饰作用的面。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都不相同,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纹饰都不一样。所以,一般以纹饰面为依据来判断铜镜的时代。当时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就会体现在当时的青铜产品上。当时有什么样的文化艺术甚至意识形态,也同样会体现在当时的青铜产品上。

春秋战国以前,青铜器的表面纹饰多是在范面手工制作的,这种工艺思想也与时代同步被带到了铜镜纹饰的制作中。因此,在春秋以前的铜镜背纹中,几乎都体现了凸起的不规则纹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绝大多数采用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使得在战国青铜器表面纹饰中,常能见到方形或长方形的格子线。而这种纹饰的制作技术,也同步被应用到青铜镜纹饰的制作中。所以,在战国青铜镜的背纹中,常常可以看到地纹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格子线。

西汉以后,青铜时代早已彻底结束,制作青铜器纹饰的技术也基本随着青铜时代结束。西汉社会铸造量最大的铸件是在全国流通的钱币。由于西汉以后再也没有了战国以前的纹饰制作技术,西汉的纹饰包括铭文的制作都与战国前的范铸工艺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是:战国前的青铜器铭文多是阴文,而在西汉后的铜镜上基本都是阳文。与铜镜一样,除王莽的一刀平五千需要错金而铸成阴文铭外,其余钱币皆铸的是阳文铭。钱币制模设计的主流工艺,是采用圆规制图的设计技术。所以,圆规制图技术也被同步应用到了西汉铜镜的背纹中,成为当时以几何造形为主的纹饰。如文景至武帝时期的日光镜、昭明镜、草叶纹镜、星云镜等,皆是采用了圆规技术设计制作的模。

王莽时期,其货币政策虽然是失败的,但其钱币的铸造质量却较高。如王莽的“六泉十布”,都是公认的好,钱纹清楚;又如“大布黄千”字体一丝不苟。铜镜的纹饰就是在这个时期从简单的几何造形,逐渐过渡发展到了线雕纹饰。如四虺镜、四乳纹带镜等,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四神博局镜。在四神博局镜的背纹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圆规制模技术留下的特征,更可看到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镜背纹饰中的体现。下面,就四神博局镜纹饰中的制图技术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论述。

四神博局镜在民间一直被称之为规矩镜,是因为镜背纹饰中有TVL纹饰。其中V纹及L纹,完全可以看作是规和矩的形状。规和矩,本是两种不同的仪器。规,就是今天画圆用的圆规;矩,即是今天的角尺。但这两件仪器上古的人们就已经在使用,并非现代的发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早已是中国人用来形容做事情要遵循章法的常用语。生活在战国早期的墨翟,在《墨子》中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司马迁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墨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做方形器物需要用矩测量,画圆形需要使用规。如果没有这些仪器,要想做成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司马迁所说的“规矩”,显然不是指规和矩这两样工具,已经将“规矩”的含义演化成人们的意识形态,即人们在农业的劳作中必须遵守节令,在生活中需要遵守各种法令,在生产中需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在技术操作中需要遵守各种工艺流程等等,诸如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规矩”。这就不难理解在四神博局镜的制模过程中,既采用了圆规技术进行了机械制图,又按照意识形态的规矩,将传统文化中的四神、五行及十二支进行了配置、定位与布局。

东汉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_页面_2_图像_0001.jpg
图1

图1为鄂州一位杨先生收藏的一枚普通的四神博局镜,此镜黑色泛绿。可看到此镜为半圆钮,圆形钮座,钮座外有小方框。框外为十二支铭文间以十二个乳钉,铭文外为大方框。V形纹饰的角与大方框的角对立。以V形纹饰将镜背分为四区:左区的主纹为青龙,代表着东方;右区的主纹为白虎,代表着西方;上区的主纹为朱雀,代表南方;下区的主纹为玄武,即蛇缠龟的形象,代表着北方。纹饰区外为铭文带,其铭曰: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乐未央。其中“山”字应是 “仙”的减笔。铭文带外为一周辐射线纹,镜缘上有二周锯齿纹间一周复线纹。在十二支中,“子”属北,“午”属南,“卯”属东, “酉”属西。而在此镜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卯、午、酉、子都分别处在东、南、西、北四个正位。在方位中,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中国处在北半球,人们多是看到太阳在南方。天下万物多离不开阳光,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形成了坐北朝南的概念。甲乙丙丁等为天干,金木水火土为五行。如果用天干配五行,就会形成东方甲乙木配青龙,南方丙丁火配朱雀,西方庚辛金配白虎,北方壬癸水配玄武,中央戊巳土。因为人们无法生活在金木水火中,只能生活在土地上,所以在东汉的博局镜中,常能见到 “子孙备具居中央”的铭文。我们可以把这个铜镜的纹饰理解成天下,那么镜钮就是大地的中心,人们站在大地上,就会看到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理方位。这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在西安城中,朱雀大街就是南大街,而唐初秦王发动政变的玄武门,就是今天的北门。铭文中的 “尚方”属于汉代的一个官方机构,凡真正尚方铸造的四神博局镜,其钮孔多是朝着铭文中的午与子,即南北方向形成子午线。再看镜缘是圆形,似乎说明四天地运行周而复始没有穷尽。在这小小的博局镜的纹饰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天圆地方说,又可以看到干支地支与四神的配合,是严格按传统文化的概念设计配置的纹饰。四神博局镜的纹饰如此规整,其模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显然靠手工绘画设计是无法做到的,应该是用圆规进行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在四神博局镜的纹饰中,凡对称的乳钉,与钮都是等距离及等角度,这是手工绘画做不到的。如果采用圆规机械制图则是不成问题的。图2为我们采用圆规绘制的四神博局镜图,对于手工无法完成的设计,圆规制图就简单多了,可以绘制得较为规整,并可将方框、20个乳钉及12个TVL纹都准确定位。

东汉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_页面_2_图像_0002.jpg
图2

西汉镜留下了许多圆规痕迹,为证明四神博局镜的纹饰也是用圆规设计制图,除用圆规绘制出四神博局镜的图外,还需要在东汉的四神博局镜纹饰中找到绘图的痕迹,才能说明问题。经对大量博局镜进行观察,发现在一些同类镜的纹饰中,可以找到一些圆规留下的痕迹。但这些痕迹都相对较少,大多是在作模后被打磨掉了,留下的痕迹很少,拍成图片也不足以说明问题。后在黄石市收藏家杜博先生处,找到了一枚禽兽博局镜,其镜背纹饰中留下了相对明显的圆规制图痕迹。从正面看,这些痕迹是不容易发现的,需要将镜背纹饰倾斜些方向,才能看得相对清楚。

东汉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_页面_3_图像_0003.jpg
图3

图3是杜博先生的藏镜,此镜通体黑漆古,圆形钮,柿蒂纹钮座。大方框外的四角,都与V纹的角对立,将纹饰分为四区,每区中铸有两个禽兽,都被L及T纹隔开,每个T纹的两侧分别铸一个乳钉。纹饰区外一周为铭文带,其铭曰: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口口。铭文有减笔及反字,铭文带外一周为辐射纹。镜缘为二周锯齿纹间复线纹一周。

与前述四神博局镜相比,此镜的纹饰区里少了玄武。铭文带中虽然铸有“尚方”,显然不是尚方造的镜。如这种铸有“尚方”铭而并非尚方铸造的铜镜,在出土的东汉博局镜中不在少数,显然为当时的民间铸造。制作镜模的工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水平,在纹饰的设计上就可看出高低。

制作镜模涉及到三个问题:

其一,圆规技术的应用;
其二,纹饰的设计;
其三,雕刻纹饰。

但不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少,不论雕刻技术如何,采用圆规机械制图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制作不出规整的博局镜。相比之下,圆规制图技术应该是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技术。所以,不论纹饰的设计怎么样,也不论雕刻的技术怎么样,其圆规制图的原理都应是一样的。

东汉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_页面_4_图像_0002.jpg
图4

此镜的纹饰中虽然少了玄武,但此镜的纹饰布局仍然是规整的,说明此镜的模同样是采用了圆规机械制图技术制作的。在此镜纹饰区中,就可看到制模时留下的圆规制图痕迹。图4为此镜的局部,凡白色箭头所指之处,皆可看到明显的凸线。这些凸线的结构,与我们绘制的四神博局镜的线图是完全一样的原理。所看到的三排横向凸线,是为设计T及L纹留下的。看镜背纹饰,虽然属于线雕,但可清楚看到凸起的纹饰是上面窄下面宽。如果观察这种镜体的断面,可看到其纹饰的断面基本呈三角形。这些现象说明,纹饰是在阴模上用刀具向下刻制出来的。其阴模的材料,可以是泥料,亦可以是滑石料,因为西汉时期大量使用了滑石料制作钱范。雕刻往往都是向下挖,这就应该可以理解凸起的圆规线,也是在阴模上画出的阴线,翻成阳模后就成为凸起的细线。应该是先用圆规设计纹饰的定位,再行雕刻。将纹饰刻制成这样的几何形状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纹饰斜度大,便于雕刻;其二是由于刻出的纹饰斜度大,既便于翻阳模,也便于在阳模上翻范。

东汉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_页面_4_图像_0003.jpg
图5

图5为此镜的另一处局部,可看到大方框的一角对着一个V形纹饰的角。两个相向的白色箭头所指的线,为大十字线通过大方框的角,与V形纹饰贯通。还可看到四个同向白色箭头所指为同一条弧线,与大十字线行成交点。这两条线应该是给镜背四个V纹角的定位线,其交点就是V形纹的外角处。

在以上二镜的纹饰中,TVL纹的名称,是西方学者的命名,中国人则多将其称之为规矩纹,因其中的V可以看作是规,L纹可以看作是矩,T纹则被有些学者推测为大地的门户。因此,民间一直将此镜种称之为“规矩镜”,是有道理的。学界之所以称其为“博局镜”,是因为在战国、秦及汉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许多当时赌博用的筹码以及博盘,其盘上都画有这种博局纹,其布局与博局镜上的博局一样。因此,将此镜种称之为“博局镜”,是有考古依据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圆规制图技术不但在西汉时期的铜镜上使用过,而且东汉时期的镜模设计使用圆规制图技术则更有所发展。以东汉时期的四神博局镜为代表的线雕纹饰镜种,多是使用了圆规制图。可以看出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是受到两种规矩的影响:一种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天干地支与四神的配置就是规矩,有了这些规矩,才能成方成圆;另一种是采用仪器的规矩,即圆规制图的应用。这种意识形态与仪器的结合,集中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用圆规技术将代表四方的四神划分出各自的方位,并将大方框、TVL纹及乳钉准确定位。因此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圆规技术的应用,就制作不出如此规整的各种博局镜。如果没有当时意识形态的支持,也不会有四神形象的纹饰排列存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人们的宇宙观与汉代已大相径庭,但圆规的应用技术,与2000年前汉代的圆规技术相比,其进步并不明显。这就反证出,中国汉代的圆规技术已经十分先进。
【作者:董亚巍】

10

主题

18

回帖

139

积分

镜圈新人

积分
139

突出贡献

发表于 2024-3-15 16:5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局占”中60个干支日子,按高、长、诎、曲、张、道、揭、廉、方和方、廉、揭、道、张、曲、诎、长、高顺序依次排列在各个位子上(图2)。 IMG_20240315_165355.jpg
IMG_20240315_165415.jpg

340

主题

61

回帖

808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80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7:1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博古 发表于 2024-3-15 16:54
博局占”中60个干支日子,按高、长、诎、曲、张、道、揭、廉、方和方、廉、揭、道、张、曲、诎、长、高顺序 ...

感谢补充

1

主题

3

回帖

15

积分

初入镜圈

积分
15
发表于 2024-3-15 17:2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不负有心人

10

主题

18

回帖

139

积分

镜圈新人

积分
139

突出贡献

发表于 2024-3-15 18:3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寻 发表于 2024-3-15 17:16
感谢补充

个人己见,望勿笑

7

主题

33

回帖

67

积分

镜圈新人

积分
67

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24-3-15 23:0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