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37|回复: 1

明代和清代铜镜的区别以及鉴别特点

[复制链接]

341

主题

61

回帖

811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811
发表于 2024-2-20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铜镜在经历了宋辽金最后一个巅峰之后,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而到了明清时候,已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尾声了。明清的前期,生产得到了复苏和发展,科学技术有较大进步,经济、文化发达昌盛,反映在铜镜生产工艺上便回光返照似的出现了最后一个高潮。

20240220_151612_016.jpg
明 仿唐海兽葡萄镜

明清铜镜较宋金元时期铜镜,不但厚重而且镜身大。形制一般缺乏创新,主要是仿战国及汉唐铜镜的形制和由此演变而来的形制。

明清时期以铭文镜居多,铭文中出现了大量四字吉语。清代铜镜创新出了掐丝珐琅、漆背戗金等图案装饰工艺,更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明清铜镜内容丰富,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征。其铜质、造型、纹饰、铭文等特点如下:

1、铜质

明清铜镜的铜质较宋元时要好。锡的含量减少,锌的含量大大增加了。质地多白中闪黄,光亮缺乏古气。清宫造办处铸的镜为铅灰色。

2、造型

明代铜镜造型趋向单一,主要为圆形。清代铜镜造型多样,除圆形、方形和带柄镜外,还有一些异形镜。此时铜镜造型的共同特点是,一般显得丰满、浑厚,但棱角分明,给人以厚重之感。

3、纹饰

明代铜镜纹饰,构图疏简。清代铜镜,特别是内务府造办处所造御用镜,图案趋向规矩化,构图拘泥、繁缛。

4、铭文

明清铜镜仍沿袭宋代传统,铭文多铸商标铭记和年款。同时。流行四字吉语铭文。

明代铜镜

一、明代铜镜概况

明代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铜的产量有很大的提高,朝廷也十分重视铜器的制作,为铜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废除了元代实行的“匠户制”,工匠成了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从而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从目前传世的明代铜镜看,明代的铸镜行业较宋、金、元时期要兴旺发达,特别是私营铸镜业。

20240220_151612_017.jpg
明 壁虎钮仙人多宝镜

明代铸造的铜镜铜质较宋元时期要好,但装饰一般趋向粗简,大量是素面铸字。这表明,这时期的铜镜仅注意实用,而作为铜镜艺术已趋于衰退。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厌胜镜。

二、明代铜镜的形制特点

大多数明代铜镜较宋镜要厚重些,有的镜不但厚重而且镜身较大。它的形制缺少创新,主要是仿战国、汉、唐铜镜的形制和由此演变而来的形制。

明镜圆钮较大,顶部趋平并常铸有铭文。银锭钮是明代另一种流行的镜钮,它也是明镜区别于其他时代铜镜的重要依据。

明代初期,镜缘多沿袭元镜内直外坡的形式。中晚期,开始流行一种素宽缘,缘中部内凹,两边上卷,外卷边一般略高于内卷边。明镜还有一种立墙式缘。后两种镜缘,显然是在仿效战国铜镜。

三、明代铜镜的纹饰特点

明代以素面和铭文镜为多。有纹饰者,装饰也十分粗简,而且把以钮为中心的圆形图案改成分上下左右关系的进深画面。题材多为一些平面高浮雕的亭阁人物,最具时代特色和创新风格的是八宝纹和多宝人物纹。

依据目前的发掘报告和部分传世铜镜资料,大致可将明代铜镜纹饰分为9大类:

1、龙纹

从目前的资料看,以洪武二十二年单体龙纹镜最为流行。一条龙头部居于镜钮下,昂扬,舞爪(爪为四爪),身躯细长向上盘拉,充分体现出明初龙纹的那种猛厉讽然的气魄。龙体四周衬托有云气纹。镜左侧一牌款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正月日造”。

20240220_151612_018.jpg
明 洪武二十二年龙纹镜

2、龙凤纹

以故宫博物院藏“万历年造”铭文鎏金龙凤镜为代表。龙凤绕钮配置,龙是思毛倒竖的合口龙;凤为云纹冠,蔓藤式头颈,四根并列锯齿形不带眼翎的长羽尾。

3、双凤纹

以山东邹城中心镇尚寨村明代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北鲁荒王戈妃墓出土的“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铭文双凤大镜为代表。双凤分置镜钮的两侧,右旋作相互追逐状,双凤体态相同,均伸颈展翅,朗跃而飞。但双凤颈部及尾部形式各异,似为一雌一雄。双凤问以阳线勾勒云纹补白,周边以流云纹为饰。

4、八宝纹

所谓八宝,说法不一,除磐、宝珠、犀角、画卷、盘肠、宝钱、灵芝、金鱼外,镜纹中还有梅花、方胜、元宝、银锭、辣椒、书卷、葫芦等。这些装饰纹样,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都含一定寓意。即将一些日常用品,动物植物,利用假托、转喻和谐音来象征吉祥。如方胜以两个斜方形叠合而成,“胜”本是古时妇女的首饰,相传西王母头上就戴着胜。盘肠又称盘长,是近世农村喜爱使用的图案,由线条盘曲连接呈菱形,象征无终无止、源远流长,又是佛教中的八种法物之一,表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钱纹图案往往以双钱叠压,“钱”与“全”谐音,寓意“福寿双全”、“福禄双全”。
八宝纹是明代铜镜纹饰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其表现形式多为凸雕,装饰粗简。另外,八宝纹也常与其他纹饰相配,组合成图案。现介绍III式:

I式:以《岩窟藏镜》著录的“百岁团圆”大镜为代表。纹饰作阶段式,对称排列,有形态各异的仙人,展翅翱翔的飞鸿以及八宝纹。八宝包括珠、锭、艾叶、方胜、如意、犀角、珊瑚、笔等。

II式:纹饰采用八宝纹和其他吉祥图案结合的方式。钮上方有殿字一座,两侧仙鹤飞翔,钮两侧有姿态各异的四位童子,其中两人手持宝盘,钮下有香炉和净瓶。八宝随意地填于空间,有磐、宝珠、犀角、画卷、盘肠、宝钱、灵芝和金鱼。

III式:纹饰十分粗简,环绕镜钮配置宝珠、艾叶、方胜、银锭等四五种宝纹,并有两位童子。

5、杂宝纹

众多形态各异的童子同向绕钮配置,童子有的下棋,有的习武,有的杂耍,有的翩翩起舞,以童子的形态表现市景风情。特点是面部、服饰刻回得十分清晰。

20240220_151612_019.jpg
明 多宝人物镜

6、风俗人物纹

钮左侧有一双层檐楼阁,楼内一人静坐,手拿酒瓶;屋檐下有一瓶,楼前高杆上挂有幌子,可见是一家酒肆。钮右下方有弹琴奏乐、翩翩起舞的艺女。纹饰宛如一幅风俗画,用概括、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7、孙行者拜观音纹

观音位于镜左侧,安详趺坐,后有项光。上有衔珠的翱翔飞鹤,下有水、莲花和行龟。在观音对面,画一行者似猴牵马(马仅见马头),手捧莲花,遥礼观音。行者额低嘴长,为猴像,外套右袒袈裟,着襦裤,当是孙悟空。玄奘取经故事流传已久,此镜纹可能取材于壁画,在河西走廊的安西榆林窟壁画中就有这样的内容。

8、飞鸿纹

飞鸿纹往往与“五子登科”吉语相间配置。

“五子登科”典出后周窦禹钧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仪、俨、侣、偁(cheng)、僖,先后考中进士的故事。这故事曾被录入蒙童读物《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但“五子登科”作为吉语,到明代才开始出现。镜背展翅飞翔的鸿雁纹饰和“五子登科”吉语铭相衬托,正是表达了望子成龙的愿望。

9、五岳图纹

嵩岳图形居中,外四方位分别配置“泰岳”、“恒岳”、“衡岳”、“华岳”,这是铜镜纹饰中最早出现的五岳图形。“五岳真形图”始见于魏晋时人所的《汉武帝内传》。它与道教有密切的关系,五岳图形与实际观察到的山岳形象相似,是山岳的平面图。《汉武帝内传》说,这种图“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这就是铜镜上装饰这种图案的原因。明代高濂的《遵生八戕》卷八有“道藏经五岳真形图”和“镜背五岳形图”的记载。此图在明代颇为流行。

20240220_151612_020.jpg
五岳真形镜

四、明代铜镜的铭文特点

在明代隆庆以前铜镜还比较重视纹饰,这以后铜镜主要是素面铸字。明代铜镜铭文与宋镜铭文有明显的区别。

1、明代铜镜铭文吉语多,多铸在由重轮镜演变而来的铜镜上。其铭有“长命富贵”、“福禄祯祥”、“状元及第”、“五子登科”、“喜生贵子”、“百岁团圆”、“鸾凤呈祥”、“一品当朝”、“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四字吉语,而在宋镜上不曾见到此类吉语。还有一种与佛教有关的“梵文”镜,镜内圈为梵文,外圈为汉文,铭文“准提娑婆诃”。这类铭文镜大多是圆形平顶钮,钮上有铭文。这种钮上铸铭文铜镜,是明代才开始出现的。

2、明代铜镜镜钮上铸铭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圆钮上铸一“任”字,据查为万历年间南城益王府所铸;另一种是则是于圆形平顶钮上铸铭文,一般只冠以姓名,但也有标明产地的。如“湖州薛茂松造”、“薛怀泉造”、“敬宇自造”、“仰溪铸造”等。

3、明代铜镜铭文与宋镜不同的另一个特征是:宋镜铭文后面是“照子”或“照子记”,明镜则是“造”或“铸造”,如“李小园造”、“谢少塘造”、“任小轩造”、“张家造”、“马店铸造”等。还有的镜子后面铸的是“记”、“置”、“制”、“办”,如“张绍诚就记”、“段置”、“吴印泉办”。这说明明代铜镜可以定做。有的匠人为了取信于顾客,还在镜背上铸有“包换”字样,如“杨铺包换”、“马店自造包换”。这时可能还出现了假冒现象,因此有的工匠在镜背铸是“假充李镜,真乃猪狗”等不敬之语。从以上铭文可以看出,明代的铸镜行业较之宋、金、元时期要兴旺发达,同时商业竞争也激烈得多。

20240220_151612_021.jpg
明 五子登科铜镜

五、鉴定要点

1、明代铜镜主要仿战国和汉、唐,但镜形较为单一,以圆形为主,很少采用其他形式。

2、明代镜的形制,多数比宋镜厚重规整,镜体也大。

3、明镜的铜质比宋、元时期要好,多数为白中闪黄色。但较之汉唐铜镜光泽要暗,铸造也粗糙。

4、明代镜钮极富特色,除独有的银锭钮外,主要流行圆形平顶钮,钮顶铸出印章式铭文。

5、镜缘是明代铜镜区别其他时期铜镜的又一重要依据。明代主要流行内凹缘和立墙式缘,它们虽仿自战国铜镜,但这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6、明镜常见的纹饰有洪武二十二年盘龙纹以及百子纹、八宝纹、五岳纹等,这是明代铜镜所独有的纹饰。

7、明代铜镜铭文中流行吉祥语句,多为四字祝福词,这是以前铭文镜所没有的。明镜的铭文内容为铸制作坊或店铺名号,有的甚至仅铸姓或名。其商标铭记的字数较宋镜要少,多数商标铭记后面是“造”、“记”、“置”、“办”、“包换”字样。另外,镜钮顶上铸有铭文,也是从明代铜镜才开始出现的。

清代铜镜

一、清代铜镜概况

到了清代,欧洲玻璃镜开始传人中国,这对传统的铜镜铸造业是一个打击。但玻璃镜取代铜镜的过程却是漫长的,至少在清光绪年间铜镜的铸造仍在进行。从目前的资料看,清代的铜镜铸造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乾隆以前,铜镜还是得到了有限的发展。虽然这时铜镜铸造业没有明代那样繁荣,但是在造型、工艺和装饰上,却有了许多创新之作,形成了本朝独特的风格。乾隆以后,随着玻璃镜使用范围的扩大,铜镜逐渐走向了衰落。此时,铜镜数量减少,铸造也较前一阶段粗糙。

清镜虽在许多方面与明代铜镜有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清代将许多新的手艺应用于镜背面的装饰,创出了“掐丝珐琅镜”、“漆背战金镜”、“松香涂墨镜”、“彩绘镜”,纹饰趋向浓重炽烈的色调。清镜胎体厚薄不一,轻重兼有。铜质远胜于明代,许多传世清代铜镜至今仍光可鉴人。

20240220_151612_022.jpg
清 掐丝珐琅镜

清代铜镜宫廷和民间均有铸造。乾隆皇帝十分重视铜镜的收藏和制作,他授意将清宫收藏的古镜,著录十《宁寿鉴古》和《西清古鉴》中。在他的授意下,清官造办处铸造了大量仿古镜和工艺精湛的御用镜。此时民间铸镜最著名的仍是湖州。湖州铸镜中,又以署名薛晋侯和薛惠公者为最多。阮葵生《茶余客话》载:“吴兴薛晋侯铜镜……皆名闻朝野。”薛晋侯与薛惠公可能为一人,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记述:“薛,名晋侯,字惠公。同时称薛惠公老店,在府治南宣化坊。近年玻璃镜盛行,薛镜永不复铸矣。”

二、乾隆时期官廷铜镜的著述与收藏

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别雅好古玩字画,一些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吏无不投其所好,为他广事搜罗。同时他特别命人修撰专书来记载这些奇珍异宝,铜器方面先后有《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乙编及《宁寿鉴古》等书。这些书仿照宋代《考古图》和《博古图》的体例,分门别类地将每件器物的器形、纹饰及铭文等详细描绘出来,注明其尺寸大小及时代考证等。现在看来,这些书的疏漏颇多,以铜镜为例,仅收录了汉以后的铜镜,战国以前的铜镜一面也没有。唐代著名的“海兽葡萄纹镜”在这些书中却一律被列为汉镜。至于部分铭文的译写或是句读错误,更不在话下。然而这在当时已是罕见的巨著,若非宫室主持,是不可能用庞大的财力,集中众多的人才去考证、绘图并编纂成书的。这是一般私人收藏绝难望其项背的。

20240220_151612_023.jpg
乾隆 掐丝珐琅镜框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铜镜中就有一些曾著录于《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乙编及《宁寿鉴古》中。这些铜镜还保留),当初在清官时的收藏方式,我们从此可以了解到当年在清宫中是如何保存这些古物的。另外,它们还附带提供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珍贵资料。

这些铜镜都分别存放在一个个的镜匣中,依照大小,有—面一匣的,也有两面或三面一匣的,奇妙的是这些镜匣都做成像一本本大书一样,铜镜就藏身于这些大“书”之中。这表现出掌其事的人的一番巧思。

这些书式匣长约44.5厘米,宽31.2厘米,厚约5.1厘米,上下封面用木板做成,外面裱着茶褐色的织锦,织着米白色双龙夺珠的图案,封面正中有’条深褐色纸签,用墨笔题着《宁寿鉴古》或《西清占鉴》或《西清续鉴》四个大字。《西清续鉴》的甲编或乙编二字略小,偏在右侧,再下则横写着每册的编号。翻开封面,内匣都棱成天青色,上面织的是云朵纹,四周则镶着一道褐色的窄边,封里的一面,画着匣中所藏铜镜的形状及背面的纹饰与铭文,不但完全依照原镜的尺寸大小,就连镜子的颜色及锈蚀的状况都分毫不爽地描绘下来。铜镜如果是银白色的,就敷以银粉,若有锈蚀剥落,也分别以红、绿、褐、黄等颜料忠实地渲染出来。在每帧图形上面,横贴着褐色的纸签,以较小的字体记下它的尺寸、重量、花纹及铭文的字数,有的还附有简略的考证或评论。

铜镜在镜匣中则镜面朝上,耀眼生光地嵌放在厚厚的匣体中,匣体是…个用薄木板做的盒子,上下裱成天青色,中间按照铜镜的形状做成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比铜镜略小一点,使铜镜放在里面时不会掉出来。铜镜的L方也贴着褐色的纸签,上面以大字横写着铜镜的时代及名称,如“汉龙氏鉴”、“汉长宜官秩鉴”等,“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镜”,古时镜与鉴常并用或通用。

在匣体的周边贴有一层层白色的纸条,使它从侧面看起来,就像是由许多页合成的一本户书,然而它们却不能逐页翻动。匣体的背面依然裱成天青色,中间嵌着一个圆形的木托,木托是由四片扇形的木块拼合而成,当中有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圆洞,外表看起来就像古代的玉壁。木托上面雕刻着各种精细工整的花纹,如龙凤鸾兽、奇花异草、山石树木、七珍八宝等。大多是以吉祥图案为主。

镜匣封底的里页上,画着整幅的丹育,构图的变化虽然较多,但仍脱离不了山水人物、花卉飞禽之类的题材。由于都是画在绢上,大部分都着了色,有些不但着色浓丽,还描上了金,故显得金碧辉煌。有的画幅较大,除作者的姓名外,大多还题有诗句。

这些镜匣不但使我们了解到两百多年前的清宫中是如何保存铜镜的,而且匣内的字画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书画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宫廷书画家,使人在鉴赏铜镜时,又欣赏到了宫廷书画。

用手指扣住圆洞,就可以将木托取出,木托的另一面贴着白纸,上面画着各式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由于木托正中有一个圆洞,画面难免受到影响,因此不论构图或用笔,一般都比较简略,但是笔墨的雅俗巧拙一望可知,各人不同的画风也隐约可见。每幅作品上都题有作者的名字。

也有的木托上面写的是字,楷书、行书、篆书、隶书俱全,内容却不一定都与铜镜有关。有的临的是前人的尺牍、碑帖,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有的由于木托的面积不大,将所临的前人诗文掐头去尾,而真正吟咏铜镜的诗文反倒少见。想来乾隆皇帝并不认真地观赏,文人们敷衍塞责了事。

木托拿开后,下面是一个黄绫做的软垫,为的是避免木托与铜镜直接碰触,损伤镜背上的纹饰和木托上的字画。揭起软垫,镜背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若把铜镜拿出来,画在封面内侧的镜子图形,便恰恰内铜镜取出后留下的空中现出来,设计之巧妙令人叹服。

20240220_151612_024.jpg
清 双龙纹镜

三、清代铜镜的形制特点

清代铜镜造型较明代要多,除圆形镜和方形镜外,还创出了椭圆八出云头形、八出云头形、莲花形、双菱形、双环形、双耳瓶形、炉形、钟形、六角星形等。清代的把镜更是独具特色,有的置楠木柄套,上下用染牙装饰;有的置青玉柄套,上装饰碧玉隔,显得十分精美。这多为皇帝用物。

清代铜镜受欧洲玻璃镜的影响,多采用镜架支撑,因此无钮镜开始增多。镜架多数用硬木制成。宫中使用的木镜架,上面雕镂着精美的花纹,工艺十分考究。有的镜架则较简易,但构思却很巧妙,未打开前为一装铜镜的包锦纸盒,翻开盒盖,铜镜即利用盒盖和盒体的支撑直立起来。

这时,一些厚重、体大的铜镜及仿占的铜镜,还是铸有镜钮。半圆钮多见于大型铜镜。还有两种钮制:一种为圆柱形钮,较明代镜钮要高,平顶上多铸旋纹和“乾隆年制”款;另一种平顶圆钮,下宽而上窄,顶部常铸寿纹和“仁寿”字样。前者多见于清官造办处所铸铜镜,后者则是湖州铸镜。

四、清代铜镜的纹饰特点

清代铜镜的纹饰规矩细致,构图拘泥、繁缛,多采用掐丝珐琅、漆面戗金、松香涂墨等新工艺装饰镜背,使纹饰趋向浓重炽烈的色调。

铜镜纹饰中龙纹较多,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一类,也有纤柔细身的一类。清初龙的形态雄伟、奔放;晚期的龙纹,神态平淡,尾呈扫帚状。

20240220_151612_025.jpg
清 江崖海水云蝠飞龙纹插屏镜

依据目前已公开发表的部分清代铜镜资料以及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官旧藏铜镜,我们大致可将清镜纹饰划分为9大类:

1、蝙蝠纹

蝠与福谐音,取福意。蝠纹在表现形式上以五蛹为多,五蝠谐音五福。五福,清代多指福、禄、寿、喜、财。可分II式:

I式:主纹为双线勾同形四蝠,四蝠相连环绕成圈。

II式:构图形式与I式大致相同,但在蝙蝠的数量和塑造方法上有所不同。蝙蝠数量为五只,五蝠采用单线刻画而不是双线勾。五只蝙蝠向心环绕,与镜钮上的“寿”字相对应,构成传统的“五蝠捧寿”图案。

2、八卦图纹

八卦分据八方,环绕配置,中绘太极图。八卦间铸“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字样。八卦图纹是古代寓意图案。《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址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一”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三为地、震三为雷、坎三为水、艮三为山、巽三为风、离三为火、兑三为泽,以类万物之情。《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作卜筮符号。古代也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

20240220_151612_026.jpg
清 乾隆年制款掐丝珐琅鎏金莲瓣纹八卦镜

3、五岳真形图纹

五岳图纹的构图与明代铜镜大致相同,高岳居中为镜钮,其外依次环绕排列泰岳、恒岳、衡岳、华岳。但在细部刻画上差异较大,清镜五岳图纹,显得精细和繁缛,在主纹外还配置有铭文和缠枝纹饰。清五岳真形图纹镜上多铸有“乾隆年制”款。

4、龙纹

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古人认为它是最祥瑞的。在古文献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有关它的传说亦不少,多离奇神怪,众说不一。在殷人的卜辞里,有很多龙字,龙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是殷人崇拜的百神之一。龙纹原先是神武和力量的象征,后被作为“帝德”和“天威”的标志,不准乱用。《说文》: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能“兴云雨,利万物”,“注雨以济苍生”。《本草纲目》:龙“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龙纹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把握住其演变规律对铜镜鉴定可提供重要的佐证。先秦以前龙的形象较质朴粗犷,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似虎似马,常作行走状;发展至隋唐时期,嘴角和腿部特长,尾部似蛇;宋代,基本上和唐代近似,下额开始上翘;元代,龙出现飘拂状的毛发,腿部有“露筋露骨”的纹饰;到明代,筋骨演变为在腿上全部拉线,头上毛发亡冲,龙须外卷或内卷,并出现风车状凹爪;清代,龙头毛发横生,出现锯齿形腮,尾部有秋叶形装饰,在构图上,除传统的云龙外,还有团龙、正龙等。

正龙,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面松香涂墨工艺龙纹镜为代表。龙首为正面,头部左右对称,好似一条正面坐的龙,亦称“坐龙”。这是龙纹中最尊贵的一种纹饰,常用于清帝王服饰和建筑装饰。松香涂墨工艺的应用,多见于湖州造镜,因此这面铜镜可能是湖州所铸的贡镜。

20240220_151612_027.jpg
清 康熙雕漆戗金双龙戏珠纹铜镜

5、龙凤纹

龙凤纹是传统的吉祥纹饰,龙风呈样常常被视为新婚和喜庆的象征。

清代铜镜的龙凤纹可分为II式:

I式: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面松香涂墨工艺龙风纹镜为代表。主纹为一龙张牙舞爪、躯体盘绕,一凤昂首展翅与其相对。纹饰凹隙间用松香填平,上面涂墨漆黑,而铜质泛白,图案显得很清晰。

II式: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面漆背彩绘龙凤纹镜为代表。镜钮上方书一规整的“喜”字,镜钮左侧为一彩绘的昂首张牙大龙,龙的神态平淡,尾呈扫帚状。镜钮右侧是一展翅飞翔的彩凤,镜钮与龙纹相对应。凤表现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

6、狮子纹


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面漆背戗金狮子纹把镜为代表。狮子纹也是传统吉祥纹饰,相传狮子为百兽之王,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坤舆图》说:狮“百兽王,诸兽见皆匿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虽饿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报”。佛教经典,也对狮子非常推崇《玉芝堂谈荟》说:“释者以师(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潜研堂类书》称狮子为兽中之王,可镇百兽。古代常用石狮、石刻狮纹,以“镇门”、“镇墓”和“护佛”,用作辟邪。镜纹中的雄狮,怒目大口,气势威猛。

7、缠枝牡丹纹

此纹饰在清镜中很少,目前仅见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掐丝珐琅工艺缠枝牡丹纹镜。因采用了掐丝珐琅工艺,故纹饰更显富贵华丽。

8、莲花纹

莲花纹是传统寓意纹饰,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这与周敦颐名著《爱莲说》有异曲同工之意。《楚辞·招魂》有:“朕幼清以廉洁今。”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铜镜纹饰主要以多姿的莲花构成,运用“莲”与“廉”同音,意蕴“清廉”之意,同时装饰效果也极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背戗金工艺莲花纹镜可为代表。

9、神话人物故事纹

清代神话人物故事纹,都见于漆背戗金把镜。主要有II式:

I式:以清代现实生活为题材,如亭台楼阁、垂钓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背戗金江南小景纹镜可为代表。镜背面在黑漆地上用金线勾画出—幅江南景况。楼阁亭苑玲珑别致,山石起伏,岸柳毵(音:san)毵,下覆湖水,小桥上有归途渔翁,远山依稀可辨。整个图案明暗处理十分巧妙,匠心独运,生动地描绘出了。幅暮色笼罩下的江南秀丽景色。

II式都是表现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如和合二仙、观音送子、麻姑献寿等。

和合二仙纹:和合是指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后人以为二位仙人是吉祥的化身,可保佑人们事事如意,延年益寿,因此有“和合如意”、“和合万年”等吉语。镜纹中的二仙一站一坐,站者怀抱荷花,坐者手捧宝盒。

观音送子纹:观音,本称观世音,佛教菩萨之—,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观音。佛经称其能救苦难众生,有难者只须一心向佛,诵念佛号,即能寻音往救,故称观世音。古人以为观音菩萨可以保佑自己多子多指。观音送子的纹饰,是表示对他人早得贵子的祝愿。镜纹中的观音,作年轻美女形象,手抱婴儿,在侍女的陪同下,飘然降临人间。

麻姑献寿纹:麻姑是古时的仙女。据传说:东汉时,仙家王方平乘五龙车降蔡经家,遣人召麻姑。麻姑至,年十八九,顶中作譬,发垂腰际,锦衣绣裳,光彩夺目,容貌美丽,自云已三见沧海桑田。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绰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献王母。后人遂多以“麻姑献寿”图作祝贺寿礼。镜纹中的麻姑手托一篮子:篮内应是灵芝。

20240220_151612_028.jpg
清 福寿双全镜

五、清代铜镜的铭文特点

清代铭文镜中,韵语铭文镜早期多见于圆形镜,晚期则仅限于方形镜,而且镜铭均为四言韵句,字体较大,为隶书。有的湖州造铭文镜,采用了松香涂墨工艺,白字黑底,清新爽目。

清镜中有一种用作纹饰点缀的铭文。如龙纹图案中常点缀一“规”字或“日”字,龙凤图案中多点缀“双”字。有的字的空间涂以朱砂。

清代铜镜仍沿袭明代镜钮铸字的风格,镜钮上常铸有“乾隆年制”、“仁寿”等字样。

常见的韵语铭文有:①“金盘仙露涵珠英,春风秋月景长明,凉台秋馆消光盈。” ②“大地山河,插口以祝,宴象口铜,明鉴万里,五岳真形,传青凤使。” ③“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湖城薛晋侯造。” ④“方正而明,万里无尘,水天’色,犀照群仑。溪苕薛惠公造。”  ⑤“不壁而珪,万象能鉴,不渤而光,壹业百湛,些口本口,以虚为监。薛惠公造。”⑥“金精玉英,日光月彩,仁寿扬辉,照临卯海。湖镜。”

六、鉴定要点

1、清铜镜的铜质比明代镜要好,宫内造办处铸造的铜镜,表面多泛铅灰色,而湖州所铸铜镜表面则呈银白色,具有光泽。多数清代铜镜至今光亮如新、清晰鉴人。

2、清镜中无钮镜大量出现。有钮者,半圆钮大而扁,顶部不再磨平。此时出现了两种特殊钮制,一种作圆柱形,平顶上多铸有旋纹和“乾隆年制”款;另一种钮,底部较大,向上微敛,较上种钮要矮扁,平顶上铸以寿形纹或“仁寿”二字。

20240220_151612_029.jpg
清 白玉花鸟龙纹手镜

3、清代把镜有的镜柄装饰得十分考究,如用楠木做柄套,上下配以牙饰;或用青玉做柄套,上有碧玉饰,柄下端均有黄穗子。这些都是贡镜,为皇室专用。民间使用的把镜较少,形制与元代铜把镜相近。

4、清代铜镜的装饰花纹,采用了漆背戗金、掐丝珐琅、松香涂墨等新工艺,色调趋向浓重炽烈。纹饰中,以龙风纹和表现福、禄、寿、喜、财寓意的画面为主,绘工虽细,却显拘谨。

5、清代铭文镜,初期仍流行四字吉语,以后开始出现韵句铭文。湖州铭文镜字体规整,且均为四言韵句。此时商标铭记后面常铸上“制”或“造”的字样。北方易州所铸铜镜上,习惯用锥子一类的工具,锥出由点点组成的地名铭文,如“易州”、“易州造”。

结语

中国四千年铜镜史,无论是长达一千多年的萌芽期,还是到了战国时期的异军突起,无论是是两汉的神奇,隋唐的瑰丽,还是宋辽金的普及众生,以至于元明清时期的独具特色;那一面又一面,无不是历朝历代智慧的工匠们给我们留下的不朽传奇。

7

主题

33

回帖

67

积分

镜圈新人

积分
67

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24-3-21 00:1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帖子,,学习了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