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2

唐代五月五日铜镜的铸造背景

[复制链接]

365

主题

80

回帖

1027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1027
发表于 2024-2-20 14: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嘉德春拍铜镜专场展出了一面形制极为稀少的五岳镜,此镜为八角形,内切圆形。龟钮,圆形主区内,四座高山环绕镜钮成十字形对称分布,翻卷的水波纹和流动的云纹环绕着四山,纹饰布满了圆形的主区。跃出水面的两条鲤鱼和振翅飞翔的两只大雁,和四山相间排列,构成主纹饰。四座山上各有一字,合为“五月五日”。镜缘处,八个角上各饰一座山峰,八座山峰层峦迭嶂,绵延不绝,是难得一见的收藏佳品。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 (1).jpg
唐 八角五岳镜

铜镜的铸造在唐代达到了繁花似锦、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众多的唐镜名品中,五月五日铭文镜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宋人洪迈在其所著《容斋五笔》端午帖子中这样记载:“唐世五月五日,扬州于江心铸镜以进。”另一部宋人编的《太平广记·异闻录》中记录的就更详细了,不但有物还有进贡之人。“唐天宝三载(744年)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水心镜一面,纵横九寸,青莹耀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玄宗览而异之。进镜官扬州参军李守泰.....”这些记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唐代五月五日江心铸镜之事。宋人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是一篇端午节怀人之作,篇中多处反映了端午节的民情风俗,其中有这样一句:“熏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其中的午镜、澡兰是两个宋代流行的端午习俗。唐宋时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在这一天人们要用兰汤沐浴,清洁身体,祛除秽气,躲辟癌灾。而午镜,即为端午所铸之镜,民间认为悬挂端午日所铸之镜可以辟邪。宋人的习俗自然是延续前朝的遗风,此处的午镜是否真是端午所铸之镜,或者仅仅只是一种民俗的遗风而被词人用做典故已不可考,但这遗风的源头的的确确是指向了端午铸镜的古礼。
五月五日,是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重午”、“端五”、“重五”,端午的习俗由来已久,但来源说法不一,到底这“午”与“五”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我国古代的很多节气是依据千支的排列顺序而命名的,先秦至两汉时期,端午是指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我国农历以地支建月,由冬季的第二个月,即仲冬为起点,为建子之月,以后按顺序排列,正月建寅,五月建午,午月午日即为端午,又称重午。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午代表火,午月午日,则为火月火日,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午时则是日在中天,太阳的威力达到极点的时候,古人有在午月午日的日中时刻炼剑、炼镜、采药的习俗,就是为了天人相感,取得至极的阳气,以辟邪祛毒。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的礼仪习俗:“阳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相信,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根据资料的记载,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的光丰古坟曾出土一面三角缘神兽镜,镜上铸刻铭文:“景初四年五月丙午之日,陈是做镜,吏人铭之,位至三公,母人铭之,保自宣孙,寿如金石兮。”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景初二年(238年),曹魏赐倭“铜镜百枚”。景初是曹魏明帝的年号,只用了3年,并无景初四年,这面铜镜应当是日本人或者渡海去日本的中国工匠制作的。此铭文可以佐证,三国两晋时期还有午月午日铸镜的习俗。

秦汉以后,五、午两字通用,清代赵翼在他所著《余丛考》中考证认为:“大约魏晋以后,渐感干支记日不便记忆,改用数字代替,于是端午更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一名,大约也在此时代替了较古的端“午”。”

唐代的铜镜制作达到了中国铜镜制作的顶峰。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文化,使得唐人在艺术创作中海纳百川地兼容了众多的文化元素,端午铸镜的古风也在唐代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此时的端午已有了确定的时间:每年的五月五日。很多唐代文学作品和史料中都有关于五月五日铸镜的记载。其中以白居易的《百炼镜-辨皇王鉴也》一诗写得最为具体:“百炼镜,熔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更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白居易的诗歌让我们了解了唐代扬州沿袭古法,于每年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心铸镜以进贡皇帝,称为“水心镜”“百炼镜”,取其有辟邪的神力。而《太平广记·异闻录》关于铸造水心镜的描述则更为神奇,“以五月五日午时,乃于扬子江铸之。未铸前,天地清谧。兴造之际,左右江水忽高三十余尺,如雪山浮江,又闻龙吟,如笙簧之声,达于数十里。稽诸古老,自铸镜以来,未有如斯之异也。”各种文学作品的宣传,给五月五日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至于五月五日镜是否真在扬子江心所铸,现代的很多学者对此持有异议,有人认为是绝不可能的,唐代的木船绝对经不起大如房间的砖泥结构的倒焰窑的负重,也经不起近千度的高温焙烧,这应该是诗人浪漫的想象和夸张。现代学者通过科学考证还认为,阴历五月的前后数月是江南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期,气候特点使泥范容易弯曲变形,因此,这个时期是不适宜铸镜的,铜镜铸造的成功率极低。这一看法与唐代铸造五月五日镜的实际情况确实非常吻合。据唐代李肇所著《唐国史补》记载,“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铸造难度极大,铜镜的成功率也很低。因此到了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唐德宗下令停止“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

唐代铸造五月五日镜具体始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从白居易的诗歌来看,至少唐玄宗时期已在铸造进贡五月五日镜了。从有记载的扬州官吏进贡百炼镜开始,到唐德宗下令停止铸镜,扬州铸造五月五日镜的时间估计最多也就是50来年。由于五月五日午时铸镜是为进贡皇室,且铸造的成功率又很低,因此五月五日镜的存世量极为稀少。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唐 “五月五日午时”花卉手镜

有一种观点认为:“五月五日”的铭文仅仅只是五行思想观念的一种体现,未必有真实的端午铸镜的行为。笔者以为此种看法未免草率。首先,大量的文学、历史资料中的记载绝对不仅仅只是文人的浪漫夸张和想象,一定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的事实之上。扬州府耗资不菲地选择在端午江中铸镜以进贡皇帝,这在当时一定是一件极轰动的大事,所以才会有众多文人参与评论、记载。文学一定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基本反映。其次,古人怀有朴素的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从民间各种形式的礼仪风俗习惯,到最实用、最物质的衣食住行以及日用品的设计制作,都体现了这种天人相感、敬畏自然的思想。这种以敬畏之心与天地和谐共生的思想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已逐渐消失,但有这么多古老的文化遗存作证我们不能怀疑,且应该尊重当初的制作者们选择端午午时这一特殊时刻铸镜时所怀有的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作者:宋皓】

0

主题

3

回帖

6

积分

初入镜圈

积分
6
发表于 2024-2-25 22:1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帖

0

主题

3

回帖

10

积分

初入镜圈

积分
10
发表于 2024-10-18 14: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左岸右岸 于 2024-10-18 14:57 编辑

跟一面旧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