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从馆藏汉镜看两汉时期铜镜纹饰变化

[复制链接]

365

主题

80

回帖

1027

积分

打杂的

积分
1027
发表于 2024-4-6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代铜镜自齐家文化出现到清代逐渐被玻璃镜取代,跨越四千年。铜镜文化丰富多彩,既与同时代的青铜器风格有所联系,不论是铸造还是形制纹饰都未超越时代;同时又自成体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径。汉代时期,受春秋战国礼乐崩坏和铁器广泛使用的影响,青铜器逐渐式微。然而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铜镜,因其社会需求量大、制造业非常发达,成为汉代青铜艺术的独特存在。

最近几年,为配合新馆建设和陈列展览的需要,安庆博物馆征集了一批汉代铜镜。本文精选了部分汉代铜镜进行观察,试图一窥两汉铜镜的纹饰变化。这批汉代铜镜均为圆形,按照其背面主题纹饰的布局、铭文和题材等,分为以下几类。

1、地纹消失,铭文大量出现,圆规制图下的乳钉四分镜背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1_图像_0001.jpg
图1 西汉日光对称单层草叶纹镜

草叶纹镜是将自然界中的花卉、草叶高度概括简化,使其图案化,以花、草、叶为主要装饰纹饰,并以铭文、乳钉纹、规矩纹和连弧纹为辅助装饰纹饰。根据纹饰的种类和布局方式,汉代草叶纹镜可分为四乳草叶纹镜、四乳花瓣草叶纹镜和规矩草叶纹镜三种,安庆博物馆的这件西汉日光对称单层草叶镜(图1)即属于第一类。

西汉日光对称单层草叶镜,圆形,圆纽,圆纽座。纽外一个细线小方格和一个凹面形双线大方格间有八字铭文,连续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外方格四内角各一桃形花苞,四外角伸出一株双叶花枝纹,将镜背纹饰分为四区,每区中心各一乳钉,乳钉上方有一桃形花苞,两侧各一对称单层草叶纹。内向十六连弧纹缘。镜面微凸。经修复。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1_图像_0002.jpg
图2 鄂城钢49墓出土的四叶镜

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花叶纹镜,与汉代草叶纹镜相似,均是以草叶为镜背纹饰,但是两者相比,布局差异明显。战国花叶纹镜以四叶镜居多,纹饰由主纹和地纹共同组成。以鄂城钢铁厂附近发掘的钢49墓出土的四叶镜(图2)为例,其纹饰构图中主纹为纽外圈带向外伸出的桃形四叶,羽状纹则作为地纹存在。与这样的两层构图不同,汉代草叶纹镜中的草叶纹是镜背的单一图案,地纹已经消失。这种构图方式是西汉早期出现的新方式。四乳铭文镜镜背由四个对称的圆形乳钉分区,间饰铭文。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2_图像_0001.jpg
图3 西汉“家常富贵” 四乳铭文镜

西汉“家常富贵”四乳铭文镜(图3),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座外为一周凸弦纹圈带内有三组三直线和单弧线相间环列,之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为主纹。主纹是四枚带圆座乳钉与铭文相间环绕,铭文连起来为“家常富贵”,每字两侧以符号相间。素平缘。

铭文自三代起就在青铜器上出现,多为记录礼制大事件所用,如祭祀、家族、赏赐等活动,是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印证。西汉时期青铜礼器已经式微,铜镜作为生活必需品存在,从贵族人士到普通民众,都以铜镜照容。汉镜上的铭文自然不再承担礼制的涵义,其内容更偏向于世俗化的吉祥用语。铭文最初出现于铜镜镜背纹饰的时间尚有争议。但无论如何,目前的考古出土资料显示有铭铜镜开始大量出现是汉代早期。最早出现时铭文的字数较少,多为四字,用语也比较简单,位置以出现于内区居多。自此,铭文开始逐渐成为铜镜镜背装饰的构成部分,是汉代铜镜创新的重要标志。

不管是地纹的消失,还是铭文的大量出现,都是汉代制镜逐渐摆脱战国时期造型思想的痕迹。西汉早期在延续战国铜镜的部分装饰纹样的同时,将圆规制图技术应用于铜镜制作中,以机械的几何纹饰开拓了新的造型方式,乳钉四分镜背的布局在之后很长时间内成为流行。铭文的加入,更为清晰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意识,是汉代铜镜对于三代青铜器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西汉早期铜镜与战国铜镜的分水岭。

2、铭文成为镜背纹饰的主体,几何纹饰尤其是连弧纹继续流行

铭带镜的主要特征是纽座之外有多字铭文形成一圈或两圈的铭文带,因铭文的内容不同命名有别。安庆博物馆的这批铭带镜可分为日光镜和昭明镜两类。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2_图像_0002.jpg
图4 西汉日光连弧铭带镜

日光镜,因其铭文首句为“见日之光”而得名。西汉日光连弧铭带镜(图4),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座外一圈内向八连弧纹内有四组短弧线条和短竖线相间环列。之外有两周短斜线间有铭文带,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间以“e”形或 “ 32bac93ea3a2e2f877797b4120773227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png ”形符号相隔。素平缘。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2_图像_0003.jpg
图5 西汉日光连弧铭带镜

西汉日光连弧铭带镜(图5),圆形,半球纽,圆纽座。纽座外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内有四组短弧线间有三角形纹。之外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带,铭文为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间有“ c38f4fcece6e35be17badc116d555f95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png ”形或 “ 4634c9c6318bfc889948bc06c29e23f5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png ”形符号相隔。素平缘。

昭明镜,因其铭文首句为“内清质以昭明”而得名。安庆博物馆这批昭明镜有昭明连弧铭带镜和昭明圈带铭带镜两种。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2_图像_0004.jpg
图6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图6),圆形,半球纽,圆纽座。纽座外一圈内向八连弧纹内有四条短弧线条和四条短竖线相间环列。之外两周短斜线间有铭文带,铭文为“内而清而以昭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而不泄”。素平缘。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3_图像_0001.jpg
图7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图7),圆形,半球纽,圆纽座。纽座外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内有四组三竖线间有一斜线纹。之外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带,铭文为“内而青而以昭而明,光而象夫而日之月而”。宽平缘。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3_图像_0002.jpg
图8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图8),圆形,半球纽,圆纽座。纽座外一周凸弦纹圈带内有四组三直线纹,其外一周内向八连弧纹。之外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带,铭文为“内清之光象夫日月而忽而日忠不泄”。素平缘。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3_图像_0003.jpg
图9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

汉昭明连弧铭带镜(图9),西汉晚期,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座外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带内有四组三直线间有三斜线纹。之外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带,铭文为“内而青而以昭明,光而象夫而日之月而不泄”。素平缘。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3_图像_0004.jpg
图10 西汉昭明圈带铭带镜

西汉昭明圈带铭带镜(图10),圆形,半球纽,圆纽座。纽座外一周凸弦纹圈带内有四组三直线间有三斜线纹。之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有铭文,铭文为 “内而清而以昭而明光而象而夫而日而”。

铭带镜是汉镜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铭文不再局限于装饰在纽座边角位,字数明显增多,构成数圈铭文带,成为镜背纹饰的主体,图案则退化成简单的几何纹饰。于是,镜背纹饰形成了以纽为圆心、几何纹和铭文带组合的同心圆布局。内区的几何纹以连弧纹居多,外区的几何纹以斜线纹居多,其外是素平缘。

日光镜和昭明镜都是流行于西汉晚期的镜类,日光镜的完整铭文内容多是“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昭明镜的完整铭文内容字数稍多,大多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兮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实际制镜时,受工匠水平等因素影响,镜背铭文多有增字、减字、错字、反字等情况,安庆博物馆的昭明镜有在字与字之间增加“而”字的情况出现(图7),字体随着时代亦有变化。

3、禽兽题材出现,铭文和图案共构丰富纹饰

四乳禽兽镜的镜背有四个对称的圆形乳钉,间饰禽兽、飞鸟、四神等图案。这批汉镜中的两件四乳禽兽镜均为四乳四螭镜,亦称四乳四虺镜。四乳四螭镜,在对称的四个圆形乳钉间饰简化的蟠螭,蟠螭背腹填绘飞鸟线条。这两件四乳四螭镜的纹饰略有不同。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4_图像_0001.jpg
图11 西汉四乳四螭镜

西汉四乳四螭镜(图11),圆形,半球纽,并蒂连十二珠纹纽座。座外为一周短斜线纹和一周凸弦纹圈带,之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为主纹,主纹是四枚带圆座乳钉与四螭相间环绕。四螭呈“S”形,身躯内外侧各饰一只鸟。素平缘。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4_图像_0002.jpg
图12 西汉四乳四螭镜

西汉四乳四螭镜(图12),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座外为一周凸弦纹圈带内有四组三直线和双弧线相间环列,之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为主纹,主纹是四枚带圆座乳钉与四螭相间环绕。四螭呈“S”形,身躯外侧饰羽纹,内侧饰飞鸟。素平缘。

蟠螭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图样,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是青铜器断代的纹饰特征之一。在战国铜镜上,蟠螭纹多以主纹饰的形式存在于镜背纹饰之中,盘曲流畅,或互相缠绕,或各自独立,与云雷纹、圆涡纹等地纹共存。蟠螭作为铜镜纹饰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延续至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有少量存在。只是西汉铜镜中的蟠螭纹仅有早期延续了战国蟠螭镜的布局,之后蟠螭纹便脱离了地纹的陪伴,与乳钉纹共同组成了镜背纹饰。

博局镜,也称“规矩镜”或“TLV镜”,是汉代镜中常见的一种装饰图案,以其纹饰中有T、L、V符号为主要特征,有禽兽博局镜、四神博局镜、几何纹博局镜三类。安庆博物馆的三件均属于禽兽博局镜,其中两件上有铭文,均为“尚方”镜铭。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4_图像_0003.jpg
图13 东汉尚方八鸟简化博局镜

东汉尚方八鸟简化博局镜(图13),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四L、四V和T的横道将内区划分为四方八极,配置八乳及同形八鸟。各方位两禽相背,与相邻二区的禽鸟隔V纹相对。外区铭文为“尚方作竟(镜)真大巧,上有山(仙)人不知老”。之外一周短直线纹和两周锯齿纹。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4_图像_0004.jpg
图14 东汉尚方八鸟博局镜

东汉尚方八鸟博局镜(图14),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四L、四V和T将内区划分为四方八极,配置八乳及同形八鸟。各方位两禽相背,与相邻二区的禽鸟隔V纹相对。外区铭文为“尚方作竟(镜)真大工(巧),上有山(仙)人不矢(知)老”。之外一周短直线纹和两周锯齿纹。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5_图像_0004.jpg
图15 东汉八鸟简化博局镜

东汉八鸟简化博局镜(图15),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四L、四V和T的横道将内区划分为四方八极,配置八乳及同形八鸟。各方位两禽相背,与相邻二区的禽鸟隔V纹相对。外区为一周短直线纹和两周锯齿纹。

博局镜始于西汉晚期,盛于东汉前期,其镜背布局沿袭着西汉中期的四乳钉构图法。与西汉中期铜镜多宽素缘不同的是,博局镜在镜缘部分有了更强的装饰性,外缘两周纹饰以三角纹、流云纹、锯齿纹组合居多。安庆博物馆这三件的外缘纹饰为两周锯齿纹,是东汉时期博局镜的典型纹饰。同时,部分博局镜的TLV图像简化,仅有T、L、V三种图案中的一种或两种存在于纹饰之中。博局镜的铭文多为七言,安庆博物馆的两件均为尚方铭,其完整铭文应为“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徘徊名山采芝草,浮游天下敖四海,寿蔽金石为国保”。与日光镜、昭明镜相似,尚方铭博局镜也多有减字、错字、反字等情况发生。安庆博物馆两枚尚方铭博局镜便仅有前两句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巧”中的“尚方”是指为汉代皇室制作御用品的专门机构。当然,铭文中有尚方并不能说明这枚铜镜一定是尚方制作,也有可能是民间工匠制作,假托尚方之名头。无论是真尚方镜,还是假尚方镜,这句铭文均是在突出强调铜镜的精良,颇有现代广告的意味。“上有仙人不知老”则表达了当时民众对仙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汉代神仙思想风靡的体现。

这一时期,铜镜的镜背布局紧凑,纹饰细致,线条工整,有铭文与图案组合形成镜背纹饰的,也有仅存在图案纹饰的。纹饰内容开始出现禽兽题材,博局纹在发展中逐渐开始变化,部分博局镜的纹饰开始简化,不同时出现T、L或者V,镜缘纹饰里云纹等纹饰也逐渐被锯齿纹替代。

4、浅浮雕手法装饰镜背,题材丰富布局灵活

东汉中晚期,铜镜的纹饰更加灵活,以浅浮雕手法进行装饰,画像镜和神兽镜相继出现并流行,题材有神人、龙虎、车马、历史故事等,镜背纹饰开始显现出立体感。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5_图像_0001.jpg
图16 东汉四乳神兽画像镜

东汉四乳神兽画像镜(图16),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内区有四枚带圆座的乳钉纹将内区分为四区,四乳与四组神人瑞兽相间环列。其外有一圈铭文,再外一周短直线纹。镜缘内圈为一周云纹,外圈素缘。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5_图像_0002.jpg
图17 东汉吾作铭环状乳神兽镜

东汉吾作铭环状乳神兽镜(图17),圆形,半球纽,圆纽座。内区八环状乳与四组神人神兽相间环列。外区半圆和方枚各十二个,方枚内各有四字,铭文为“吾作明竟(镜),幽湅三商,……,其师命长”。其外一周短直线纹。镜缘内圈为画纹带,外圈为涡纹。

画像镜和神兽镜两类镜的出现时代接近,初看颇为相似。从题材来看,多以对神仙思想的表达为主,但是两者也有差异。画像镜铸造工艺受汉代画像石技法影响,尤其是在平面和弧面所使用的浅浮雕技法。画像镜的布局依然沿袭了西汉的四乳分区;而神兽镜的布局就灵活多了,包括重列、对置、同向、环列和环状乳等。安庆博物馆这件为环状乳式,在每两个半圆之间的方枚里紧密排列着四字铭文,部分暂不能识读。

两汉铜镜纹饰变迁——从安庆博物馆新入藏汉镜说起_何凡_页面_5_图像_0003.jpg
图18 东汉位至三公直行铭文双凤镜

东汉位至三公直行铭文双凤镜(图18),圆形,扁圆纽。以纽的轴线方向,在两道竖线内隔纽对置直行铭文“位至”和“三公”。两侧各一呈“S”形曲卷的凤纹。其外一周短斜线纹。素平缘。

与前述汉代铜镜比起来,双凤镜的布局突破了以纽为中心的同心圆式构图,双凤左右夹纽相对,形成了以镜纽为中心的轴对称图案。镜面增大,镜壁加厚,镜纽明显扁平化,铭文的字号也明显增大,在布局中非常突出,是东汉新出现的铜镜纹饰类型。

5、结语

两汉是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仅安庆博物馆新入藏的这批汉代铜镜就涉及草叶纹镜、四乳铭文镜、铭带镜、四乳禽兽镜、博局镜、简化博局镜、画像镜、神兽镜、夔凤镜等诸多类型。

汉镜种类多样,工艺精美,是两汉时期手工业蓬勃发展的体现。其布局从严谨缜密到活泼灵动,从以镜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同心圆布局转向轴对称、环状乳等更为灵活的布局,却并未改变汉镜镜背布局的均衡。题材和装饰手法也愈发丰富,禽兽、神人、龙虎、车马、历史故事纷纷进入铜镜的叙述内容,画面也从平面趋向于浅浮雕。铭文字数逐渐增多,由四言变为七言居多,位置从内区逐渐向外扩张,形成数圈铭文带,或多个方枚。铭文内容充满了汉民风俗的表达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同时,受当时工匠识字水平的限制,铭文多有错字、反字等现象,是汉代工艺技术水平和人民思想的共同体现。
【作者:何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铜镜圈 ( 苏ICP备2024067435号-1 )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内容由用户自行发布,如有违规或不当内容请联系本站处理。本网站由提供CDN加速/云存储服务